摘要: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把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把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一句话,瞬间把“预制菜”这个行业争议点推向了全民讨论。
罗永浩不是第一次怼人,但这次的火力覆盖面,出乎所有餐饮老板的意料。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立马召开媒体沟通会,否认门店用预制菜,甚至放话“一定起诉罗永浩”,全国门店后厨开放,推出“罗永浩菜单”,摆明了要正面刚。
结果,罗永浩毫不示弱,微博、直播连轴转,不仅悬赏10万找证据,还公开抽iPhone17,号召网友“全民检测”。
贾国龙则用42页公开信、开放后厨等方式应对,态度强硬。但随着媒体深挖,西贝厨师长承认部分菜品隔夜、包装原料曝光、“没有预制菜”的说法被反复质疑,西贝的防线出现了裂痕。
这一场“罗贝大战”,让西贝实实在在掉了钱。贾国龙承认,9月10日至12日,日营业额每天下滑100万到300万,声誉和收入都受伤不轻。
预制菜到底冤不冤?
这场争议背后,是中国餐饮业多年来的“老大难”:预制菜究竟是行业进步,还是消费者的背叛?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去年联合发文,预制菜指的是用农产品、配料预加工,经加热熟制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如米面、馒头、汉堡等)。
贾国龙的解释是,“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有些菜品半成品到店再加工,严格意义上“不算预制菜”。他还反复强调,西贝全线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分钱都不赚“预制菜的钱”。
但罗永浩并不买账。他在直播中直接指出,所谓“国标”没出台,餐饮企业便玩起了“定义游戏”。
他甚至举例:西贝后厨用的海鲈鱼,配料表里各种磷酸盐,保质期18个月,和消费者心目中的“鲜鱼”完全是两码事。
罗永浩的核心诉求并不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预制菜装新鲜卖”,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这场大战里,大多数网友都站在罗永浩一边。罗永浩自己说,评论区90%的网友支持他,理由很简单:大家对预制菜的“不透明”极度反感,觉得被“套路”了。
但另一边,餐饮业老板几乎一边倒力挺贾国龙。“看看有多少餐饮界大佬在挺西贝”,圈内朋友圈几乎成了“餐饮老板联盟”。
原因也很简单:对餐饮老板来说,预制菜提高效率、管控成本、保障食品安全,是行业标准化的必经之路。
贾国龙还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预制菜,称日本家庭预制菜普及率高达60%~70%,标准更高,效率、安全、品质都有保障。
西贝早在2019年就试水预制菜业务,“贾国龙功夫菜”一度被寄予厚望,还说要把后半生押上。
但实际销售不如预期,消费者抵触情绪明显,功夫菜线下门店相继下架。今年起,西贝宣布所有门店100%不再用预制菜。
这家创立于1989年的老牌餐饮,曾靠“永不上市”姿态赢得口碑,却在疫情后彻底转向。
2020年疫情爆发,贾国龙坦言账上现金撑不过3个月,靠银行授信才捱过难关,从此“愿意评估上市可能性”。
西贝计划2026年冲刺港股IPO,2023年营收62亿元创新高,全国400家门店,17000名员工,体量摆在那。但行业的残酷现实也在眼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下滑,限额以上餐饮利润进一步收缩。西贝利润只有5%,成本压力大得惊人。
这场预制菜风波,让西贝的“新鲜、好食材”形象受损。西贝“贵”的标签从未断过,早在2023年,3只蒸饺卖29元就被网友吐槽。
贾国龙回应:“贵不是问题,贵得不值才是问题。”但在预制菜争议面前,消费者已经不再买账。
西贝尝试快餐、零售多元化,效果平平。贾国龙自己都说,做快餐是个“失败者”。这次罗永浩的“狙击”,更像是对西贝模式的一次当头棒喝。
说到底,这场“罗贝大战”是一次行业大洗牌,也是一次消费认知的升级。餐饮企业到底该往哪边走?是继续押注标准化、工业化,还是回归“烟火气”?
资本、效率、规模化,是餐饮老板们的梦想;新鲜、透明、物有所值,才是普罗大众最关心的诉求。
西贝能否修复品牌信任,守住资本化的窗口期,还要看接下来怎么回应消费者最真实的关切。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餐饮行业怎么变,消费者永远投票给“良心价、真本事”。
来源:冷史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