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澳大利亚的龙虾、智利的车厘子通过冷链直达县城超市,当贵州深山的老乡通过直播卖出百万斤猕猴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流奇迹,更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市场在释放能量。
最近几年,总有人唱衰中国经济,可当我们真正走进市井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楼下早餐铺的包子依然冒着热气,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穿梭如常,国产新能源汽车在街头越跑越多。
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恰恰印证了中国经济如“大海"般的生命力。
那么这片“大海"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韧性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澳大利亚的龙虾、智利的车厘子通过冷链直达县城超市,当贵州深山的老乡通过直播卖出百万斤猕猴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流奇迹,更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市场在释放能量。
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这个规模相当于“美国+欧盟"的总和。
双十一每秒58万笔订单的峰值、春运人数高达84亿人次的大迁徙,这些在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数字,在中国却已经是经济运行的常态。
中小企业最能感受这种“大海效应"。
义乌商人老李的商铺里,指甲刀就有200多款。他说:“别人做爆款,我们做长尾。再小的需求乘以14亿,都是大生意。"
正是这种超大规模优势,让中国既能孵化出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也能滋养无数“小而美”的隐形冠军。
新冠疫情最严峻时,深圳一家医疗器械厂三天内召集300家供应商复工,两周造出呼吸机核心部件。
这种应变能力的背后,是中国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
从螺丝钉到空间站,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这种“大海式经济"在关键时刻屡建奇功:当国际航运受阻时,中欧班列成为“钢铁驼队";当芯片遭遇“卡脖子",举国体制的攻关让国产替代加速落地。
就像渔民说的:“池塘刮风就翻船,大海起浪能行船。"
东莞的“无人车间"里,机械臂正在组装智能手机;宁夏的戈壁滩上,光伏板追着太阳自动转向;成都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攻克固态电池技术——这些场景拼凑出中国经济的新蓝图。
2024年,中国研发投入超过3万亿元,发明专利是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数字经济规模有望超过70万亿元。
普通人最能感知这种变化:十年前买进口药要找代购,现在国产PD-1抗癌药走进医保;五年前新能源车还是"稀罕物",如今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冠;就连送快递的无人机、田间管理的物联网,都在改写传统行业规则。
山东曹县的汉服老板们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
起初,他们专注于代工演出服;随后,开始涉足原创设计领域;如今,更是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结合AR技术的“数字汉服”。
每一次转型,他们都精准地把握住了消费升级的脉搏,踏准了时代发展的节奏。
这样的转型故事并非个例,而是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上演。
如今,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5%。
与此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5%,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动力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多元和可持续。
当然,经济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就如同大海航行难免会遇到风浪。
当前,房地产调整、地方债务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等挑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穿越的“浪区”。
然而,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相生。看跨境电商逆势增长30%、银发经济催生万亿市场、绿色产业创造千万岗位,就会发现“换挡期"也在孕育新机遇。
站在2024年的潮头回望,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到新冠疫情冲击,中国经济总能破浪前行。
这不是偶然,而是大海的必然——它有容纳百川的胸怀、抵御风浪的体量、生生不息的活力。
正如习大大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
我们有底气、有信心,这片大海经受得起狂风骤雨的洗礼,抵御得住贸易寒流的侵袭,终将让世人见证“海纳百川”的从容与坚定。
以上是一些个人浅见,欢迎留言交流分享吧!
【图文整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品史悟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