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课为思维而教怎么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08:40 1

摘要:我曾在湖北观摩了两节初中英语课。一节是当地教师执教的听说课《An old man moved the mountain》,另一节为新网师英语学术负责人王辉霞老师带来的语法课《Don't eat in class》。

我曾在湖北观摩了两节初中英语课。一节是当地教师执教的听说课《An old man moved the mountain》,另一节为新网师英语学术负责人王辉霞老师带来的语法课《Don't eat in class》。

结合我正在进行的青年课题研究主题,我将观测点设定为:怎样的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高阶思维?

在第一节课中,教师从学校社团申请的情境入手,以讲故事社团导入话题。整堂课注重基础,在语音示范和操练上非常扎实,并使用了小组积分抢答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氛围热烈。

然而,如果从思维品质的观测点入手,这堂课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课堂更重视“双基”,而忽略了课堂的概念生成——课堂中大量的时间用于重复操练语音,碎问碎答居多,缺少对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发展,看到的更多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连接和教师密集、流畅的提问及讲授。例如,在输出环节,教师让学生角色扮演,还原了愚公的家庭会议,以及复述文章,除了让学生再次巩固文本信息之外,学生的独立、批判和创见思考并没有展示出来——愚公究竟是愚还是智?愚公的故事放在当下是否合宜?如何看待愚公和智叟的言论及其背后的价值立场?

在第二节课中,王辉霞老师刻意选择了一节最难上出彩的语法课。在教学中,王老师突破了以往语法课中直接出示语言现象—归纳总结规律—操练巩固的环节设定,而是围绕大概念“Rules make life in order”(规则让生活有序)来组织,并分解为How to talk about rules? Why do we need rules等基本问题展开。有了大概念,课堂中的任务就有了主线,并给学生深入理解情态动词can’t, must, have to提供了概念支架。

为了让学生达成真正的学,王辉霞老师使用了预习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解决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而把宝贵的时间留在课堂中冲刺挑战性问题:如何理解Rules are made to be broken这样的辩证观点,实现先学后教。同时,从任务前聚焦library rules,围绕这一主题选择文段,引入多媒体资源A lion comes into a library的绘本故事讲解视频,在情境中加深情态动词的理解和语境中的使用后,再给予学生一个开放性任务,迁移到其他场所,任选一个地点自行讨论和编写新的规则,达到了有效输入和创造性输出的教学效果。

如何评价这些活动的思维层次?借鉴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记忆、理解、运用处于认知的低阶思维水平,而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在这两节课中,根据活动设计的思维水平,也可以通过罗列来比较两节课的思维活动层次:在第一节听说课中,实施了5个低阶思维活动,包含看图辨别不同的神话(记忆)、看图片,听录音,匹配故事(记忆、理解)、听录音,选择答案(理解)、听录音,根据故事填空(理解),而涉及的高阶思维活动仅为“角色扮演”,即愚公一家家庭会议(创造);而在第二节课中,低阶思维活动包含:看图说规则(记忆)、规则句型转换操练(理解)、看视频,说规则(运用)、分类梳理规则(理解),而高阶思维活动由浅入深,包含了四个:评价视频故事中的规则(评价)、讨论阐明对Rules are made to be broken的理解(分析)、补充不同场所的规则(创造)、小组为单位制作规则海报(创造)。

在交流研讨中,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可以发现,第一节课是双基时代的课堂缩影:在课堂中,语言的学习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最大的收获也在于此,这固然扎实,但师生可以走得更远。而第二节课则呈现了素养时代的教学特点:以大概念贯穿,不直接教授语法,却在每个环节中渗透语法的理解、运用与迁移。师生借助语言实现了意义的表达,以及素养的悄然转化。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脱离思维,语言成了死记硬背的对象;脱离语言,思维也成了无源之水。只有当语言被用于启发心智、启动思维,知识才能够转化为智慧,形成面向未来的素养。

要改变课堂就从日常课堂研究开始,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少一些知识性的灌输,多一些指向思维的点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