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玩家群体的口口相传,加上制作组采取亲民的定价策略,让他的名声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在续作《空洞骑士:丝之歌》宣布后,更是一举成为Steam上最受期待的游戏之一。
《空洞骑士》这款由三人开发的独立游戏,凭借精致的美术,庞大的探索内筒,以及高难度却让人欲罢不能的挑战性,口碑自2017年发售后便一路发酵。
通过玩家群体的口口相传,加上制作组采取亲民的定价策略,让他的名声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在续作《空洞骑士:丝之歌》宣布后,更是一举成为Steam上最受期待的游戏之一。
经过六年的悄无声息,制作组终于打破沉默,宣布《空洞骑士:丝之歌》将在两周后正式推出,更让人惊喜的是,游戏依然延续前作的亲民策略,开出20刀的良心价,首发当天,各大游戏平台还因为大量玩家涌入一度瘫痪。
虽然目前《空洞骑士:丝之歌》因为难度偏高,奖励较少,以及翻译抽象的问题,导致评价下滑,但整体而言,玩家依旧给出了高度肯定,尤其是内容的完整度,制作组对品质的一贯坚持,加上无人能敌的性价比,把那些毫无新意,却开高价的3A大作按在地上摩擦。
然而,《空洞骑士:丝之歌》低廉的价格以及突然发售,也让部分游戏厂商担忧,觉得20刀的定价会扰乱市场,接下来就来聊聊《空洞骑士:丝之歌》的定价争议。
在《空洞骑士:丝之歌》发售几天后,不少同期的独立游戏纷纷延期,毕竟谁都不想跟独立游戏界的“那个游戏”硬碰硬。
根据玩家统计,九月成为了Steam上新游戏发售数量最少的一个月,不过有趣的是,有款独立游戏因祸得福,因为一大堆厂商都急着躲开《空洞骑士:丝之歌》,导致Steam的新游戏和热门游戏版面出现短暂的空档,让他们的游戏意外上榜,曝光远超预期,它就是《JETRUNNER》。
也有人认为《空洞骑士:丝之歌》的做法很不负责,批评其提前两周公布发售日,害得不少独立游戏不得不延期,顺带抱怨他们原本的行程被打乱。甚至在网上有玩家认为,作为独立游戏的一份子,应该关心同行的处境,如果他们不在意同行,干脆把自己卖给大公司得了。
但这个理论听起来非常荒谬,虽然可以理解跟《空洞骑士:丝之歌》撞车的独立游戏,曝光一定会受影响,这点很遗憾没错,但人家《空洞骑士》也没什么义务为同行铺路,他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对玩家负责,况且真正出色的游戏也不用靠别人才能活下去。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也有玩家表示,因为这次《空洞骑士:丝之歌》引发的延期连锁效应,也让不少玩家注意到许多原本没听过的独立游戏非常有趣,很多游戏因此得到更多关注。
另一个争议点就是,《空洞骑士:丝之歌》20刀的定价,让一些制作组担心,玩家会把自己游戏的定价去和《空洞骑士:丝之歌》比较,导致新作必须压低价格,甚至被认为不值20刀,进而伤害小团队的生存空间。
开发节奏冒险游戏《Unbeatable》的开发者就表示,《空洞骑士:丝之歌》应该卖到40美元才对,虽然怎么定价都可以,不过这么低的价格会对业界产生副作用。
基于《空洞骑士》获得的巨大成功已经让他们财富自由,而且本作的核心开发人员也就几个人,没有薪资压力,基本上可以视为零成本,更别提按照《空洞骑士:丝之歌》的受欢迎程度,卖上过百万份没什么问题,怎么定价都能大赚一笔。
《空洞骑士:丝之歌》推出后,很容易被拿来当做衡量标准,小厂确实没有资本和人力,做出同等品质和规模的作品,但也别忘了第一代《空洞骑士》也是三人省吃俭用,靠着热枕和努力把游戏肝出来,之后才终于有本钱慢慢把续作打磨好。
不过市场的残酷现实就是如此,《空洞骑士:丝之歌》的品质高价格又低,同行自然会被比较,想要在同个赛道上直接竞争,就得想办法做的比别人更好、更便宜、或是更创新,要不然就是换个赛道另寻出路。难怪有玩家表示,真正该被检讨的应该是那些卖高价,品质又参差不齐的3A大厂。
《空洞骑士:丝之歌》的定价不仅对玩家友善,还能让更多人入场,Steam超过53万同时在线的成绩,也足够证明制作组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也有玩家指出,许多优秀的独立游戏本来就以20刀的价格发售,像是《地底寻宝》、《茶杯头》以及《远星物语》,《空洞骑士:丝之歌》的售价其实在合理范围内。20刀的定价谈不上破坏行情,反而对于小团队来说,更现实的压力来自平台30%的抽成、地区定价、促销。
游戏产业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种声音,每当有成功的热门作品出现,总会有人试图把他们拉下水,而不是看别人成功的作品中,有什么值得参考和学习的地方。
与其抱怨别人做得太好,卖的太便宜,不如专心思考自己能给玩家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来源:刘婷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