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规范定义、市场动力、行业痛点与未来展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4:29 1

摘要: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

预制菜行业:规范定义、市场动力、行业痛点与未来展望

1、预制菜定义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2、产业链结构:上下游协同发展

预制菜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农产品种养殖及初加工,为预制菜生产提供肉类、蔬菜、水产等原材料。中游是预制菜生产加工环节,企业通过工业化生产,将原材料加工成各类预制菜品。下游涵盖餐饮企业、商超、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等销售渠道,最终触达消费者。当前,上下游协同发展趋势明显。上游种养殖企业与中游预制菜生产商加强合作,保障原料稳定供应与品质提升;下游销售渠道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反馈给中游企业,助力产品研发与创新。如一些大型餐饮连锁企业与预制菜生产商深度绑定,定制专属菜品;电商平台根据消费者浏览、购买数据,指导企业开发热门菜品。

预制菜产业链结构图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3、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4,850 亿元,同比增长 34.2%,并以每年 20%-35%的增速保持高速增长,预计 2026 年有望达到7,490亿元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是最大的预制菜市场,远超美国(476亿美元)、英国(158亿美元)等国家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餐饮工业化进程推进,预制菜市场增长空间广阔,预计 2030年市场规模将增至 1.5 万亿元左右 。

2025-203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4、增长驱动因素

(1)政策积极鼓励,多部门协同推进产业规范

自 2023 年我国明确提出 “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后,预制菜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24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全流程监管提出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同时,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广东、山东、江苏等预制菜产业重点省份纷纷出台细化政策,涵盖产业园区建设、企业培育、技术创新、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如广东发布《预制菜术语及分类》《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两项省级地方标准,为产业规范化发展筑牢根基。

(2)消费提振政策发力,餐饮连锁化推动预制菜需求

2024 年下半年起,国家一系列政策积极拉动内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在此背景下,餐饮市场总体向好,2024 年我国餐饮收入 55,718 亿元,同比增长 5.3% 。然而,餐饮行业增速放缓,连锁化步伐加快,连锁化率从 2021 年的 18% 升至 2024 年的 23%。连锁餐饮为保证菜品标准化、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对预制菜需求大增。预制菜能助力餐饮企业实现口味统一、减少厨房面积、降低人力成本,契合当下餐饮企业 “降本增效” 的发展诉求。

(3)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转变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消费者尤其是上班族、单身群体对便捷饮食需求日益增长。预制菜 5-15 分钟即可完成烹饪上桌,大大节省时间精力,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高效餐饮的需求。同时,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家庭烹饪规模缩小,预制菜小份包装、多样菜品选择的特点,契合小家庭用餐需求。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观念逐渐从吃饱向吃好、吃便捷转变,对预制菜接受度不断提高,推动预制菜从 B 端加速向 C 端渗透。

(4)冷链物流升级,生产加工技术革新

冷链物流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五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4 年前三季度达 4,178 亿元,同比增长 3.6%。冷库容量、冷藏车保有量大幅提升,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冷库总容量为 2.57 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为 50.6 万辆,分别是 “十三五” 期末的 1.45 倍和 1.76 倍 。冷链技术进步,如全程温控、智能保鲜等,有效保障预制菜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品质与新鲜度。在生产加工环节,真空冷冻干燥、速冻锁鲜、气调包装等技术广泛应用,提升预制菜口感、风味与保质期,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

5、行业痛点

(1)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信任危机待解

近年来,预制菜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呈上升趋势。部分企业在原料采购环节把关不严,使用劣质、变质食材;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运输储存环节温控不当,导致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屡见不鲜。2024 年 “3・15” 晚会曝光预制菜梅菜扣肉原料为劣质糟头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严重损害预制菜行业形象,消费者对预制菜食品安全信心受挫,对产业发展形成阻碍。

(2)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预制菜缺乏统一国家标准,市场上产品执行标准多样,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不同标准在原料选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标签标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例如,同一款酸菜鱼预制菜,不同企业在鱼片厚度、酸菜配比、调料用量等方面各不相同,消费者购买体验不一致,影响行业口碑,也制约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及跨区域流通。

(3)口味还原度低,消费者体验有待提升

预制菜在加工、储存、复热过程中,受技术限制,部分菜品口味、口感与现做菜肴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高要求。尤其是一些对烹饪火候、时间要求苛刻的中式菜肴,预制化后风味损失明显。一项调查显示,62% 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 “一般般”,3% 的消费者认为 “不好吃” 。口味还原度低,使得预制菜在家庭消费场景中渗透率提升受限,影响产业进一步向 C 端拓展。

6、行业发展趋势

(1)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随着国家与地方政策持续出台,预制菜标准体系将不断完善。未来,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环节,都将有明确统一标准规范。企业需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企业严厉惩处,净化市场环境,推动行业从无序竞争向有序、规范方向发展,促进行业整体升级。

(2)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

一方面,在生产加工技术上,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运用新型保鲜技术、智能烹饪设备等,提升预制菜口味还原度、营养保留度与保质期。例如,通过高压灭菌、液氮速冻等技术,减少菜品营养流失,锁住食材原有风味;利用智能烹饪算法,精准控制复热过程,实现菜品口感与现做接近。另一方面,在产品研发上,结合消费者健康、多元饮食需求,开发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预制菜,以及针对健身人群、老年人群、儿童人群的定制化产品,丰富产品矩阵。

(3)渠道多元化拓展

线上渠道,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将持续发力,通过大数据精准营销、网红种草等方式,提升预制菜曝光度与销量。同时,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新兴渠道也将成为预制菜销售重要阵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购买途径。线下渠道,商超将优化预制菜陈列布局,举办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餐饮企业将进一步扩大预制菜应用范围,除小吃快餐、连锁餐饮外,高端餐饮、酒店宴席也将增加预制菜菜品占比;此外,预制菜专卖店、体验店将在各地涌现,为消费者提供更直观产品体验与销售服务。

(4)产业融合发展

预制菜产业将与农业、食品工业、餐饮、物流等产业深度融合。与农业融合,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与食品工业融合,促进食品加工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与餐饮融合,实现餐饮企业与预制菜企业优势互补,降低餐饮企业运营成本,丰富菜品选择;与物流融合,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提高预制菜配送效率与质量,保障产品品质。

《2025-2031年预制菜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专利、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来源:普华有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