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心育出“普通”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08:40 1

摘要:在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是一场用“爱心、耐心、信心”浇灌的温暖旅程。校长李勤带领团队以“三心”深耕特殊教育沃土,谱写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篇章,让更多特殊儿童笑着融入社会,走向“普通”……

在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是一场用“爱心、耐心、信心”浇灌的温暖旅程。校长李勤带领团队以“三心”深耕特殊教育沃土,谱写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篇章,让更多特殊儿童笑着融入社会,走向“普通”……

你笑起来真好看!

在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口立着这句暖心的问候,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出全体师生快乐而友善的脸庞。

走进校园,定期更换的笑脸墙映入眼帘,教师的笑脸如同春风拂面,给予孩子温暖与希望。学校开放日,家长围坐在学校舞台前,欣赏孩子表演花样跳绳、篮球操、非洲鼓等各种才艺或展示美术作品,品尝孩子亲手制作的沙县小吃、糕点,掌声一直没有停歇,校园成了一个欢乐的大舞台。

“校长,学校老师真了不起!感谢老师把爱播撒在孩子心里,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生长的土壤,让他们信心满满地成长!”家长围着我激动地说。

是呀!学校的教师就像农民,把教育变成农田耕种,以爱心播种,耐心观察和培养,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鼓励他们发挥潜能,充满自信地茁壮成长。

爱心、耐心、信心是教师的座右铭,也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

以爱育爱,让师生心手相牵

爱心是一种深刻而专业的关心和爱护他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特校教师对特殊儿童的理解与接纳,也是对特殊儿童深层次且长久的承诺。

在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以爱育爱成为最美丽的画卷。

8岁的听障生秀娟体型瘦小,看上去和幼儿园小班孩子差不多。因没有上过幼儿园且经常性尿床,刚入校时很不适应,特别是经常需要半夜起来处理尿湿的衣物,孩子妈妈就带了一些草药暂时陪读。一段时间后,孩子妈妈要回家照顾生病的老人,纠结着要不要把孩子带回家。

孩子妈妈焦虑的情绪让我和老师发现了,怎么办?

我组织老师商量,决定由保育员吴老师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家长每两周定期来看望并配合。因为经常尿床,孩子的脸上总是藏着一丝忧虑和无助。吴老师每天给她熬药、喂药,药很苦,孩子不爱吃,老师就慢慢哄,加点糖一口一口喂。每天定时提醒孩子如厕,使其逐渐养成定时如厕的习惯。

3个多月后的一天,准备午休的吴老师听到了一个含糊不清的声音:“老师,尿尿!”吴老师猛一抬头——秀娟!这主动提醒的声音是对老师几个月辛勤付出的回报,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老师的细心照料下,秀娟尿床的毛病慢慢改了。老师开始教她动手洗衣服,培养她的自理能力,慢慢地秀娟变得精神起来,性格越来越开朗。到了周末,老师经常把秀娟带回自己家里,与自己的孩子一起逛公园、超市。放假了,秀娟的妈妈看着干净乖巧的孩子,激动得热泪盈眶,拉住老师的手哽咽地说:“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们……”

家长都说,特校教师既是聋生的耳朵,又是盲生的眼睛,有一颗爱心是教师的标配。因为是一家人,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示范,让他们得到爱的熏陶和浸润。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为残障学生营造了温馨的港湾。学生在学校里遇见好老师,学会了生活、学习,学会了传递爱。

老师们说,爱心是特殊教育的基石。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教师的温暖目光、亲切话语、点滴关怀,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学会传递爱。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更是情感交融。仁爱之心是教育的灵魂,在特校教师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耐心陪伴,让教育温暖又智慧

特殊教育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的马拉松。

一个字母、一个口型,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需要日复一日地学习,成百上千次训练,需要教师耐心陪伴,学生才能逐步掌握。

“‘a’‘a’,很好,再来一次……”学生一边摸着老师的喉咙,一边对着口形,这是听障学生的语言训练课。为了让听障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教师邓小青在语文课上探索有效的方法,她用“一看、二摸、三仿”的教学方法,夸大口型的同时让学生看到发音时舌头的正确位置,再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喉咙感受每个字母发音产生的不同震动感,以便更好地模仿。

她每天把响亮的声音献给了无声的学生,回到家却惜字如金,吃着响声丸保护嗓子,还用手语和爱人交流……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学生终于能开口发出还不太清晰的声音。邓小青说,看见学生清澈的眼睛里有一道光,那是希望之光——鼓励自己不断探索,耐心陪伴学生才能见证铁树开花的奇迹。

特殊教育是一份需要执着等待的事业。这样的场景在特校教室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当学生反复练习一个简单的动作时,教师不会急躁;当教师无数次讲解一个普通的练习方法时,不会厌烦,而是耐心等待。

一遍、两遍……十遍,手工教室里,教师邓秀兰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演示着金线围贴画制作步骤。她手把手教学生选材制作,利用各种资源搜集资料,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让特殊学生在感受制作手工作品魅力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愉悦。她总是说:“孩子们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同样有可爱的一面,需要用更多的爱去包容、接纳、引导他们。”20多年来,邓秀兰始终坚持以爱心感化、以耐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在她的智慧引导和陪伴下,孩子们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岗位精英大赛、“海峡论坛”两岸残障人士手工艺作品展和技能现场交流展示,以及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20个、市级奖项26个,一大批孩子实现了自立自强。

家长都说,特校教师的耐心没的说,而自己却是力不从心。

邓秀兰说,和学生在一起收获了真诚的童心,学生能够读懂老师的耐心。

老师经常和学生说:不着急,慢慢来。拥有静待花开的定力是特校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必备技能,更能体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育人智慧。

因为老师们深知,所有的收获都不会一蹴而就。就像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还要耐心浇水、施肥、除草,等它慢慢长大,才有可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在学校里,看似简单的重复与等待,其背后蕴含着教育智慧。教师坚持“静待花开”的理念,这不仅是对特殊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度理解,而且是对特殊教育规律的敬畏。

点亮心灯,让每个儿童自信绽放

有信心就有未来!特殊儿童对自身的障碍或多或少有些认识,也因此普遍存在信心缺失的问题,而特殊教育正是一场唤醒生命、增强信心的教育远行。

面对特殊儿童,教师需要在接纳与理解的基础上用专业知识赋能成长,持续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也让教师看到更多希望,由此相互激励,既培育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坚定教师的专业信念。

高超的专业技能让特校教师的爱更久远,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特殊学生在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满满的爱意中茁壮成长。青年教师赵丽琴13年前成为三明特校第一个专业体育教师,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利用业余时间向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请教,努力学习手语、运动康复等专业知识,还经常和学生同台展示,引领学生探寻体育和艺术的魅力……如今赵丽琴已成为学校骨干教师,还带领学生拿到全国盲人板铃球比赛二等奖、全国特奥体育舞蹈大赛二等奖,更是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让大家看到特殊儿童的自信与骄傲。

如何增强学生的信心,看到成长的希望,是特殊教育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因为大家始终相信:埋下的种子,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

盲生廖辰旭从小就生活在一片漆黑的世界里,极度缺乏安全感,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让他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班主任吴翠莲课上课下总是给予他更多的关注,用轻柔的话语驱散他心中的不安,手把手地带他熟悉学校环境、学会自理。这种无私的爱和细致入微的关怀,为辰旭点亮了黑暗中的第一盏灯。音乐教师发现辰旭对声音特别敏感,辨音、乐感都特别好,于是鼓励且指导他学习钢琴。辰旭克服重重困难,逐渐学会了盲文乐谱,熟悉了88个琴键的位置,钢琴演奏能力得到飞速提升。与此同时,他脸上的笑容多了,和师生交流也从容自若,朗诵和钢琴独奏还登上了三明市大赛的舞台,并成长为“三明市新时代好少年”。

在教师的鼓励下,信心在学生心里悄悄生根发芽。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学生在迷茫中找到方向,面对困难更加坚强。我们相信,特殊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特殊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生命的赋能。

花期不同,花开一样。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是特殊学生最温暖的记忆,为他们的成长撑起了一片天空,让他们从这里出发,笑着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通”……

校长名片

李勤,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三明市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主任,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2022—2025)名校长培养人。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特教园丁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5版

作者:李 勤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