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为人才培养做什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08:40 2

摘要:几年前,我在行业龙头企业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调研时,发现一个矛盾现象:这家国内规模最大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技术实力强劲,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职业发展通道也极具吸引力。然而,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却坦言,他们“更倾向招聘有过离职经历的毕业生

作为一名职教教师,我能为人才培养做什么?答案源于我的工作实践。

几年前,我在行业龙头企业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调研时,发现一个矛盾现象:这家国内规模最大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技术实力强劲,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职业发展通道也极具吸引力。然而,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却坦言,他们“更倾向招聘有过离职经历的毕业生”。究其原因,应届毕业生虽技能达标,但因对行业认知不足、自我定位模糊,导致频繁离职。这位负责人说:“我们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培养应届毕业生,可他们却留不住,总觉得外面有更好的岗位。”

这一现象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

教师应该让课程走在产业前沿。其一,定期与企业开展“技术碰头会”,将企业正在攻关的一线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编写《车间主任实战宝典》等活页式教材,使教材随技术升级不断更新,让学生提前掌握未来岗位所需的关键技能。其二,教师要深入车间提升实操能力。实施教师企业实践“221培养计划”,即教师到企业培训2个月、顶岗2个月,带着1个技术难题回校,并将企业“工艺参数调试方案”开发成虚拟实训系统。其三,带领学生在真实车间探寻职业方向,开展职业预演。创设“车间实景决策课”,将行业动态、岗位标准、职业发展路径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让学生走进车间与管理层对话,帮助学生提前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认清自身定位、明确职业方向,实现从“技能达标”到“扎根成长”的跨越。

“老师,中石化济南炼化面试有240人参加,我排第5!”2024年11月,学生高子凡手握中石化胜利油田和中国石化济南炼化公司两家明星企业的录用通知兴奋地对我说。这一幕令我感慨万千。高子凡曾因“高考成绩比体重还少”而自卑,通过参与“挑战杯”“互联网+”“职业规划大赛”等赛事的锤炼,他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在路演答辩中培养了抗压能力与创新思维,实现了从专业倒数到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的蜕变。

高子凡的故事让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待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发现并激发自身潜力。我坚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赛机会,将竞赛划分为“院级闯关—省级挑战—全国精英”三个层级,成绩靠后的学生参加“阀门拆装48小时特训”,有潜力的学生进入“生产工艺优化特训营”。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油气储运大赛”二等奖的李鹏飞如今已是烟台港最年轻的技术员。近3年来,我以创新就业大赛为依托,践行“从培育项目到培育人”的竞赛理念与育人模式,打造了10余个师生共创团队,指导学生在创新就业类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00余项,培养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全国最美职教生1人、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1人、中国双创典型人物1人。

正如学生在获奖后所说:“比赛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认为,这些赛事就像“脚手架”,助力学生提升职业自信,积蓄成长势能。

2025年,在参加“东营金牌工匠”培训班时,我留意到一个特殊现象:那些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20年的技术大拿,在分享设备改造案例时频繁提到“参数调试总要走弯路”“新技术应用缺乏理论支撑”。第二天,我主动上台表明:“在座各位拥有20年实战经验,我们团队具备化工数据分析的技术储备,如有需要,可免费提供服务!”当天晚上就有3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联系我,其中一家公司提出的“汽化炉全自动旋转下料装置优化需求”,正是我们团队目前重点推进的合作项目。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树立“企业优先获益”的合作理念。教师要先思考“我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从企业需求出发,将“企业优先获益”作为价值导向,这是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关键。

首先,确立“企业获益优先”的协同原则,达成校企价值共识,破解校企目标的结构性矛盾。其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以技术创新为纽带搭建“科研—教学—生产”交互平台,将“设备故障诊断”“工艺参数优化”等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构建对接产业升级的课程模块,实现“解题”与“育人”的双重目标。最后,构建“利益共生—知识迭代—能力增值”的反馈机制,通过“技术改进积分兑换人才培养服务”“企业认证标准融入课程考核”等举措,让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持续获得技术红利,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最终形成“企业愿参与、教师善转化、学生得真知”的良好融合生态。

黄炎培先生曾说:“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技能,更要教他们适应社会的方法。”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把车间当作课堂,把问题当作教材。当课堂延伸至车间、赛事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当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以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赢得企业信任,通过扎根一线的育人实践,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