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深海科研巨舰亮相!“探索者”与“海洋学家”号正式下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7:46 2

摘要:在我们人类的科技已经探索到了宇宙边缘的今天,海洋,仍然是一个神秘而未知的领域。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却有超过80%的海洋区域至今仍未被充分了解。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这些“蓝色未知”,各国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海洋科研能力。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图源:NOAA

约2400字,阅读约5分钟

在我们人类的科技已经探索到了宇宙边缘的今天,海洋,仍然是一个神秘而未知的领域。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却有超过80%的海洋区域至今仍未被充分了解。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这些“蓝色未知”,各国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海洋科研能力。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据2025年4月7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一则消息——两艘新一代海洋科研船“探索者号”和“海洋学家号”分别顺利完成了关键的下水步骤,迈出了走向深海科研新时代的重要一步。为助力全球环境治理、并供我国学者了解最新动态信息,编译分享信息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阅。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

《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战略》正式发布

《美国国家水环境DNA战略》正式发布, 10大联邦机构携手共促生物多样性监测

气候危机当头,美国自断臂膀:NOAA大裁员致防灾能力暴跌

填补沿海水位数据收集空白,NOAA启动沿海海洋再分析(CORA)数据集

NOAA是美国政府中专门负责海洋和大气事务的一个重要机构,类似我们国家的气象局、海洋局和渔业科研机构的合体。它承担天气预报和自然灾害监测的任务,还负责海洋资源的研究和管理。为了完成这些复杂的任务,NOAA需要一支专业的船队,能够在海上长时间作业,进行多项科学观测和数据采集。

但现实是,NOAA目前的船队,已经“老龄化”相当严重了。

目前它拥有15艘科研与测绘船,平均船龄超过30年。有些船甚至比许多年轻科学家的年纪还大。船只就像人一样,也有“退休年龄”。到2030年左右,预计有6艘老船将“服役期满”,退出现役。因此,更新船队、引入新技术,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保持海洋研究能力的连续性和先进性,NOAA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规划新船的建造计划。现在,这个计划迎来了实质性的进展。

▲上图:两艘正在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建造的新型科考船,分别是位于前景左侧的“海洋学家”号(Oceanographer)和背景中的“探索者”号(Discoverer)。图片由NOAA海洋与航空业务部的T.J. Iddings拍摄。图源:NOAA

2025年3月,一艘名为“探索者号”(Discoverer)的科研船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霍马市成功下水。所谓“下水”,是船只建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味着它的外壳结构已经完成,可以真正浮在水上了。虽然“探索者号”目前的整体建造进度约为68%,但下水标志着它已经进入了设备安装和内部系统调试的阶段。

与此同时,它的“姐妹船”——“海洋学家号”(Oceanographer)也不甘落后。其实,它早在2024年秋天就已经下水了,目前进度更快,建造完成度已经达到76%。两艘船都在同一个船厂建造,由美国一家名为Thoma-Sea的公司负责(位于路易斯安那州霍马市)。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在造船方面有丰富经验,早在2020年就获得了美国海军授予的1.78亿美元的合同,用于设计和建造这两艘新船。

▲上图:“海洋学家号”(Oceanographer)下水。图源:NOAA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些科研船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似乎是科学家的“高端玩具”。但其实,不然。海洋科研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比如,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海上运输的安全性,甚至海鲜的来源和质量,背后都依赖于这些科研船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而且,在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了解海洋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更是应对未来风险的关键。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建设先进的科研船是通向未知世界的“钥匙”;从国家科技竞争力层面看,也何尝不是对未来的投资呢?!而从普通人来看,这也许就是我们子孙后代能吃到健康海鲜、能在极端天气中获得及时预警、能在未来依然拥有蓝色星球的重要保障。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

特朗普连任或让海洋保护倒退数十年?美国海洋保护协会警告未来危机

866个全新的海洋物种!“海洋普查”公布里程碑式成果

从深海到公众,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如何推动海洋科学?

其实,“海洋学家号”和“探索者号”,这两个名字并非首次出现,而是有深厚历史背景的“继承者”。前一代的“海洋学家号”曾在1966~1996年间为NOAA服务,而“探索者号”则在1967~1996年之间参与过众多重要海洋科研任务。如今,这两个名字重新启用了。

那么,这两艘新船到底“新”在哪儿呢?又预期能带来什么样的科学突破呢?“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查了NOAA官网以及相关的资料。

第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船的“绿色设计”。在当今这个讲求环保和低碳的时代,连科研船也不能“例外”。据称,“探索者号”和“海洋学家号”都采用了最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包括高效的柴油发动机和先进的排放控制系统。这种设计能减少燃料消耗,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船只在海洋中运行时对环境的影响。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因此科研工具本身,也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

第二点是科研的能力。公开资料显示,这两艘船拥有非常强大的科研能力。船体长约74米,相当于两个半篮球场那么长,可以搭载多达48名科研人员和船员。这些科学家将利用船上的先进设备进行多项研究任务,比如深海探索、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物观察等。不难想象,未来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某种深海新物种、海洋污染新动向,或是极端气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可能就是由这些船只收集来的数据算/得出的结论。

这两艘船的母港,也各有特色。“探索者号”将以美国东北部的罗德岛州纽波特为母港;而“海洋学家号”的“家”则设在太平洋中心的夏威夷檀香山。从战略上看,这样的布局,或许是为了让它们分别覆盖大西洋、太平洋两个方向的科研任务,来提升NOAA对全球海洋的观测覆盖面。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0年12月31日,NOAA宣布跟Thoma-Sea海洋建造公司签合同的时候,新闻稿里面就曾经提到过:“这两艘船将具备极高的科研能力,能够执行广泛的任务范围,包括深海探测、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气候监测、海洋生物调查、海底地形测绘以及海上设备布设和维护等。”

2020年那篇新闻稿里面还提到:NOAA舰队的运营由其“海洋与航空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Marine and Aviation Operations,简称OMAO)负责管理,该办公室同时由文职人员和NOAA现役军官组成。NOAA军官团(NOAA Commissioned Officer Corps)是美国联邦政府八个正式的、穿制服的服务部门之一,承担着海洋调查、气象监测、海上安全等多项任务。这两艘船是通过NOAA与美国海军“海军海洋系统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的合作建造的。该部门是美国政府建造大型科研船只的重要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船设计与建造经验。

如今看来,新船的建造工作,估计会在2026年完成,也就是说,再过一年多时间,它们就将正式服役、投身到浩瀚的海洋科研事业中。那时候,我们也许会看到它们出现在某个大洋深处的研究新闻中、或是在某次极端天气之后,分析数据、提出预警的重要报告上。

▲“探索者号”的示意图。图源:NOAA

当然了,还不止这两艘船。公开资料显示,NOAA还在同步设计和建造另外两艘专门用于测绘和制图的科研船,名字分别是“测量者号”(Surveyor)和“导航者号”(Navigator)。这些船将主要负责海图绘制、海底地形勘测等工作,来助力航运安全、海上开发乃至海洋保护。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NOAA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王海诗.美国最新深海科研巨舰亮相!“探索者”与“海洋学家”号正式下水.海洋与湿地.2025-04-08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https://www.noaa.gov/media-release/contract-awarded-to-thoma-sea-marine-constructors-llc-to-build-two-new-oceanographic

关于“海洋与湿地

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科技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等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

“海洋与湿地”持续发布前沿资讯、倡导科学传播、支持学术交流,推动社会各界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形成保护共识,并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该平台坚持传播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重点关注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治理、深海采矿、湿地碳汇、国际法、气候变化与适应等全球环境治理前沿议题,同时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积极助力中国科技工作者、保护工作者、青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海洋与湿地”通过搭建知识共享桥梁,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封面海龟图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