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被“一刀斩讫”的北洋海军将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08:05 3

摘要:甲午战争最惨重的损失就是北洋舰队被彻底打垮,这件事成了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痕。这场败仗不仅让中国在国际上一下子跌到了二流国家的位置,在亚洲也被日本甩在了后面。更糟糕的是,它让当时正在进行的洋务运动被迫中断,发展势头被打断。等到《马关条约》一签,中国的国力大幅衰

方伯谦:海浪翻腾有何企图,羞于追逐一个懦夫。

甲午战争最惨重的损失就是北洋舰队被彻底打垮,这件事成了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痕。这场败仗不仅让中国在国际上一下子跌到了二流国家的位置,在亚洲也被日本甩在了后面。更糟糕的是,它让当时正在进行的洋务运动被迫中断,发展势头被打断。等到《马关条约》一签,中国的国力大幅衰退,从此在国际舞台上就失去了竞争的实力。

在电影《甲午风云》里,有两个反面角色,一个是刘步蟾,另一个是方伯谦。刘步蟾是虚构的,方伯谦则确有其人。有人说,方伯谦是导致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甚至把整个甲午战争的失败都算在他头上,足见他对这场战争的影响有多大。

方伯谦,号益堂,来自福建福州。他最早在福建船政学堂完成学业,之后加入北洋水师,开始担任“镇北”炮舰的指挥官。一年后,他又先后被调到“镇西”炮舰和“威远”练船担任管带,接着又负责新购买的巡洋舰“济远”号。由于他在支援朝鲜的行动中表现突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朝廷推荐了他,结果他不仅晋升为游击,还获得了花翎的荣誉。

黄海海战刚打响,方伯谦就带着“济远”号逃离战场。清政府以“临阵逃跑”的罪名将他处死,当时他41岁。

方伯谦是个非常机灵的人,他在世时为中国近代海军立下了不少开创性的功劳:他负责建造了首座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和施工的海防炮台;参与起草了中国首部正式的海军法规《北洋海军章程》;他还是唯一一位在甲午战争中同时经历了丰岛和大东沟两场重要海战的将领。

方伯谦六岁就上了私塾,学得挺快。成年后考上了福州船政学堂,在那儿学开船。后来学校挑了些学生出国学习考察,想让他们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方伯谦也被选中了。

方伯谦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时,表现相当出色,多次得到外籍教师的夸奖。他还在英国海军的"恩延甫"号和"士班登"号军舰上进行了实习,掌握了扎实的航海技能。完成学业后,方伯谦回到国内,正式加入了海军部队。

他最初是个搞技术的,专业技能相当扎实,工作表现一直很出色,领导多次表扬他。正因为这样,李鸿章不断提拔他。最后他还当上了中国为数不多的铁甲舰舰长,说明他确实是个全能型人才。

方伯谦在和平时期可谓优点多多。他思维敏捷,勤奋好学,与上级和同事关系融洽,甚至与性格孤僻、常驻军舰的邓世昌也能和睦相处。作为一位留学归来、思想开放、阅历丰富的青年才俊,他经常使用英语交流。当其他人都不把丁汝昌放在眼里时,唯有方伯谦对他格外尊重。因此,当时的同僚们都对他赞不绝口。再加上方伯谦相貌堂堂,几乎成了北洋水师的形象代言人。

甲午战争期间,中方有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所有电报都被日本破解了,就连后来签《马关条约》时也一样。中方的军事部署和谈判底线,日本都看得一清二楚。这个情况从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中方的失败结局。

朝鲜战争刚打响,方伯谦带着“济远”号和辅助舰“广乙”号护送运兵船前往增援。到了朝鲜丰岛附近海域,碰上日本的三艘军舰——“吉野”、“秋津洲”和“浪速”。方伯谦一看打不过,赶紧下令撤退。虽然舰上有人用后炮打了“吉野”几炮,但运兵船没了保护,结果“高升号”上近千名士兵淹死,“操江”号上的士兵全被俘虏,还被日本人扒光衣服游街,受尽屈辱。

方伯谦带着军舰撤退,这话说得客气了。真相是,他先升起白旗,接着换上日本海军旗,一路拼命逃回港口,这种行为实在让人瞧不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方伯谦确实是北洋水师成立后,第一个在实战中开炮的人。

说实话,当时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根本不可能打得过日本的三艘主力战舰。再加上他们的辅助舰"广乙"号是广东水师里最弱的一艘船。要是按照那种"宁死不屈"的想法,让方伯谦跟日本军舰硬拼,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船沉人亡。

从这点来看,他能把"济远"号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也难怪虽然打了败仗,上面还在海军总部给他办了庆功宴。不过他挂白旗逃跑的做法确实不太合适。但到了黄海海战时,方伯谦贪生怕死的本性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具体经过就不多讲了,说起来挺复杂的,到现在大家还在讨论那场战斗的部署和种种疑问。指挥上的错误、士兵的水平高低这些话题一直没停过,另外,那个不靠谱的所谓制度问题也经常被提起。

黄海海战刚开打,方伯谦就带着济远号又一次临阵脱逃。当时舰队正列队迎敌,就因为他一个人带头逃跑,整个队伍瞬间土崩瓦解,这种过失实在无法原谅。他不仅自己跑,还撞沉了已经搁浅的“扬威”号。所以李鸿章在战场上处决他,完全是罪有应得。

人们普遍认为北洋水师战斗力薄弱,面对敌人不堪一击,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方伯谦的行为只是个别现象。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大多英勇无畏,如果我们仅凭方伯谦的表现来评价整个北洋水师,那对葬身海底的英勇将士们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公。

邓世昌的事迹众所周知,在黄海海战的遗址,“经远”号军舰被打捞上来,同时还发现了74颗步枪子弹。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战斗的最后时刻,全船官兵都冲向了船头,用步枪与敌舰展开对射。

黄海海战中,经远舰与日本舰队展开殊死搏斗。船上230多名官兵,从舰长林永升到大副陈荣,几乎全部战死,只有16人侥幸生还。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连日本人都不得不为之震撼和敬佩。

为什么偏偏冒出了方伯谦这样的人?这背后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从平定太平天国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三十多年里,大清王朝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老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期间发生过中法战争,但朝廷并未吃亏,特别是收复新疆的胜利,更让国人坚信天朝威仪。当时官场贪腐成风,百姓沉溺享乐,就连北洋水师也过着安逸舒适的日子。

这位方伯谦在赚钱享乐方面可是个高手,他在上海、旅顺这些地方都买了房子,到处都有他的“别墅”和六个小老婆,走到哪儿住到哪儿,美女陪着,日子过得特别自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算拿乾隆皇帝的位置来换,他都不愿意。

邓世昌一生从军,总共只回过三次家。而方伯谦却不一样,连给父亲办丧事请假回家时,还趁机娶了个小老婆。书上说“娶了19岁的李氏”,没过三年,他又找了个16岁的姑娘。可见,方伯谦在个人生活上,倒是挺会打算的。

这么一想,就能明白为什么战斗一开始他就拼命逃跑,毕竟他还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活命才是最重要的。

方伯谦在战火纷飞时被处决,这是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了整顿军纪采取的必要手段,没什么好指责的。不过,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很快就有人站出来为他喊冤。后来这股声音还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主要推动者自然是方伯谦的后代。

他们给出了不少理由,比如挂白旗是为了“引敌人上钩”,“战斗刚开始舰炮就坏了”等等,这些就不多说了。他们主要参考了方伯谦的航海日志和一些人的笔记。但方伯谦的日志显然不能当作确凿证据,那些笔记和回忆录也只是个人看法,可信度有限。对我们来说,只有正式的历史记录和当时的详细分析才值得相信。

在丰海海战中,方伯谦临阵脱逃或许还能找到一些理由,但在黄海战役中再次逃跑,这就完全无法原谅了,再怎么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有传言说,当时的方伯谦已经精神崩溃,失去了理智。

战斗刚开始没多久,日本军舰的一颗炮弹不偏不倚打中了他的指挥室。他身边的助手当场毙命,半个脑袋都挂在了传令筒上,脑浆喷了方伯谦一身。这一幕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连声大喊撤退。结果,他的军舰率先撤离战场,比其他战舰早了整整六个小时返回港口。

整个舰队对他的临阵脱逃都极为不满,有些军舰甚至不愿和他在同一个码头停靠。方伯谦回到港口后,立刻开始制造假象,谎称自己的战舰受损严重。但实际上,“济远”舰只中了15发炮弹,而其他战舰的受损情况要严重得多:“定远”中了159发,“镇远”220发,“来远”225发,“靖远”110发,都比他的“济远”多得多。

他声称刚开战没多久,船上的大炮就全被打坏了,只好退出战斗。可后来维修人员检查发现,那些炮是用气锤砸坏的,其实是方伯谦自己为了掩盖事实干的,这种做法真是让人不齿。

在黄海海战中,方伯谦临阵逃跑,胆小怕事,慌乱中甚至撞伤了自己的船“扬威”,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行为都罪大恶极,根本不存在李鸿章找替罪羊的说法。他首先是个懦弱的胆小鬼,其次是个满嘴谎言的奸诈之徒,最后还是个违抗命令的无能将领。

北洋水师已经成为了历史,夕阳染红了天空,海浪拍打着岸边,甲午战争的哀歌回荡着无尽的悲伤。尽管在悲歌中出现了方伯谦这样的不光彩角色,但水师中的12名将领中有7人英勇战死或选择自尽殉国,只有方伯谦被处决。我们在鄙视方伯谦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向那些为祖国献出生命的甲午英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来源:眾說烽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