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罕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言,独见也。夫子之于利、命、仁之独特见解。利,利益。命,使命。仁,仁德。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博学而无以成名,是博学而无以立命,谓其知诗书而无执身之技也。“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是谓夫子以“君子谋道不谋食”而之应矣,“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此谓夫子从礼从众、从礼违众。是毋必也。纯,纯麻也,去冕,披麻戴孝。拜下为礼,拜上为泰;故而老子去泰、去奢、去甚。夫子虽拜下亦处泰矣。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承上补给而启下,意,意气用事,“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必,必是如此,“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固,固而有之,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主观介入。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是夫子自赋使命而听于天。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矣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此乃侧应达巷党人,志不同而能不同矣。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承上补给,谋食者从技,谋道者从艺。是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亦“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谓“再,斯可矣。”,亦似“明白四达,岂无知乎。”。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凤凰至,河图现,圣人出矣。以此观之“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夫子肯定自我而时不济矣。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此乃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齐衰者,麻冕之俭也。见“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是谓齐衰者也得以麻制冕 ,因程序太繁被简纯麻(布)披之,而祭师因反复用使,故而保留冕衣服。齐衰者,丧服矣;冕衣裳者,祭师矣;瞽者,盲人矣。此三者同见于笾豆之事丧礼之所,故而夫子见之虽少必作。何故《论语》大量祭语矣?是儒“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之说,亦有因业操纵谋食之嫌…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承上补给,借颜渊之口道夫子谨礼恭行,文德卓尔。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此谓夫子矢志不违周礼。佐见,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此乃“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夫子反嘲,以此启动下文退避九夷之意矣。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不进则退,古今文人处世之同道矣。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承上补给,夫子终是不能出也,而得以据《礼》乐正《雅》《颂》矣。《论语》之于夫子,无处不在,此亦夫子之文德,后世多有虚言之。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此夫子自我之结,谓过去之事,启动下文时光流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承上补给,谓岁月流逝,吾亦老矣。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以“未见好德如好色”启动下文,继而自结。好色,见“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则为山,功亏一篑则止;退则为原,虽覆于一篑既往。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承上,谓颜回学而不厌。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努力精进,未见其止。“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反向衬托颜回。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是“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是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承上补给,能无从乎?能无说乎?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承上补给,谓夫子矢志不夺。匹夫,自谦之词。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不求,故不耻。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是夫子以松柏自喻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惑、不忧、不惧 是之于知、仁、勇也。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是谓权无两立,立无两道,道无两识,识无两学。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之华,室在远尔;欲见唐棣之华而无尔思,处室远何以观之?偏其反而。是其“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是谓志不立,何以为达矣?
~~乡党篇
《论语》之歌功颂德,神造出世凤雉,除《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而外,夫子倾毕生好学风霜谋道皆斯于《乡党》之内矣…
——真个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
——乡党,同乡会。恂恂如也,拘束不善言词。此乃夫子“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偶有显无奈。以此反衬宗庙朝庭谨尔便便言。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承上,谓夫子朝庭应答上下轻松便如。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承上补给,是谓夫子上言与君之礼仪动态。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谓夫子执公事礼仪状态。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承上补给,公事上下时礼仪状态。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谓夫子执公时着装及禁忌。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谓夫子平素时举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谓夫子饮食及禁忌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祭祀前后之饮食禁忌。
食不语,寝不言。
——祭祀期间行为禁忌。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祭祀时不可缺位的素祭品
席不正,不坐。
——祭祀时的礼仪严谨。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进入让老人先行。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同乡人祷祭时,着朝服候于阶下。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承上补给,同乡人祷祭完,问侯其乡里细处,礼拜恭送。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受馈时拜而谢之,道丘未达礼,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家中马厩被烧,夫子只问伤人否?不问财物损失。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此乃夫子事君之道。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此夫子重君恩。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君召,无拖沓。
入太庙,每事问。
——行于礼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代朋友事丧。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只拜祭祀物品。
寝不尸,居不容。(居不容 一作:居不客)
——不仰面而卧,居家不着礼服。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见丧事朋友神色凝重,见冕者瞽者必以礼让,见死囚示同情,见负书籍者示尊重,见丰盛餐饮凝神祷告,恶劣的天气必凝色。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谓夫子行车状态。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见“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谓乡党篇乃夫子行色翔集。山梁䧳雉,时哉时哉,喻夫子人间凤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谓子路夫子仙雀一体,夫子性情之应面,失一另亦难久存矣。
~~先进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习礼乐而后职,爵外庶出者;后习礼乐而先职者,爵位嫡系者。君子之于爵位是乃等级主权,而夫子前朝遗庶“谋道不谋食”亦是谋奴隶之主权矣。君子亦奴隶主。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承上补给,是谓从夫子流落者,皆之于无爵位之庶出子弟矣。不及门,未达君子之门,故而曰野人。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承上补给,谓其皆庶出落泊子弟之修为杰出者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谓颜回之学皆之于夫子之下,无助于推动夫子学习之用。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谓闵子骞以孝信见长 ,以人不能间亲道矣。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是谓南容好学而得妻。而南容则是“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之“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是“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然皆之于腐蚀旧学,无突破新生。夫子在,有无此生亦可,学舌鹦鹉之影,此也乃后世儒生顽疾,然影入蕃篱之外。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邯郸学之步,早知此学而不能足,不如未学。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影子(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已去,人安以久乎?故恸。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复圣故,夫子剩半边人矣。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鲤有夫子,回幸有门人。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此亦乃敲打弟子之语。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之稳,“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路随性,“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贡瑚琏之器亵侃而谈“君子亦有恶乎?”,“赐也亦有恶乎?”,以致夫子恼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而冉有据理力争“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谓闵子“不言则止,言必要害。”。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门神亦神,况门之大佛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亦有过,商亦不及贤,师过犹不及商矣。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求事季然如夫子事君,无绩焉得事?无求事于季氏,焉有“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矣?“小子鼓而攻之可以”亦是夫子以门下众子弟节制冉有非份之念。夫子之怒,非冉有聚敛之恶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性相近,习相远。是性相近,习相远矣。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点明回乃先进礼乐之庶出子弟,赐则弃所学而入商。子贡有不可夫子之道,故常调侃似不尊,然赐仅异于回之愚由之鲁,其忠师可照日月,屡解夫子之困矣。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知而无践,亦无学矣。有承上责备赐之意。“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笃行则君子,空谈色庄者也。“巧言令色鲜于仁”。虽示责于赐,然子贡则为变通,无变通则似回无道可行矣。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由鲁,故而得听父兄而避之。冉有稳,故而励其进也。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一言中的,回死夫子不久而归。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欲代鲁,以大臣探夫子口风矣。然子弟以事君为道,曲身事臣为辅,随从于人而无得逆君矣。侧面印证鲁君之危。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是不以礼乐之学而进身,谓祝佞宋美之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由言勇,求延龄,赤言诸侯大会,各有其志,然各不得其志矣。是夫子洞察诸心而夺也,具臣不可造次而大臣矣,季氏与诸子蠢蠢欲动,奈何夫子高坎…
~~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为仁,明仁之核,此亦《大学》明明德。克己,制己欲为,复礼,恢《周礼》之秩,动言听视皆之于《周礼》而行之也。故而夫子“《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是其依《周礼》而行,庶民子弟乃嫡系世袭落泊之必须,守礼必得天命畏之无造次也,庶出子弟强而“谋道不谋食”“先进于礼乐”而求之,皆谓祝佞宋美之违礼,唯君主“如用之”方得以入也,故而夫子也只以“仁者,爱人。”作君主范求于野类皋陶伊尹之盼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出门如见大宾:“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使民如承大祭:“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谨矣,客观乃主观之认知,主观亦必知之于客观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为之难,谓克己也,亦夹缝求为矣。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夫子之君子不忧不惧,是谓内省不疚也。亦是夫子夹缝之态。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是“泛爱众,而亲仁”矣,谓庶出子弟皆之于先王。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不行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是谓明矣,不受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是谓远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以去兵去食而言信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而人古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立信苟富贵死而泰山乎?立信为大众死而鸿毛矣?然夫子似有指,子路是兵,冉有是食,去兵去食立信于君。夫子常责子贡,然子贡至明,故而旋涡之外。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是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驷不及舌,言谨矣。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年饥用不足,盍彻乎?岁收如此,盍彻何用?唯子弟徒役减支增收方策疑问。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主忠信,徙义。信近于义,义之于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者,依周礼而授也。“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之于君,臣之于臣,父之于父,子之于子。此亦夫子暗指,君行正,臣无非想于君;君无正,臣亦勿非想于君。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无宿诺,无隔夜之诺,是谓无谨而鲁。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承上补给。吾犹人也,感同身受,使两方尽诉听出缘由化解。必也使无讼乎,有必无宿诺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之无倦,诚事。行之以忠,敬事矣。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此皆为“徙义崇德”主忠信次序而后论也,以君臣父子而领下,犹人佐讼去宿诺,居政无厌,行政有忠,中庸《周礼》而博学拒陷去罔,化怨而无于助恶矣。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承上,去“片言可以折狱”而“齐之以刑”,取“犹人也”而“道之以德”,“博学于文”而“齐之以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帅以正,是谓以身则之则正矣。 季氏问政,多在为试探,何以?得力者亦多夫子门下,此关不可有令行。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此亦乃夫子敲打弟子而牵制季氏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己不欲使其不欲则行赏不窃。应下“君子德风,小人德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谓上行下效。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如何谓达士。质直于《周礼》,察言而观色拒陷,虑以小人去罔。非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觉矣。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先事后德,崇德。对事不对人,修慝。一时之气忘身忘亲,惑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知人。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爱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后子夏以皋陶伊尹举,道出夫子答问间心迹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朋友交,善道不可则止。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承上补给。认文志会友,以友助德。
~~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是谓“君子德风,居之无倦。”先行表率之范也。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是谓不较小过预职于胜任之人也。先有司,先职矣,启下名正言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承上补给,“必有正名乎”是谓“先有司”矣,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矣”。此处印证夫子暧昧南子之因,欲留而无名,师徒一行皆有其意,故而冉有“夫子为卫君乎?然被子贡使计乱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是故夫子以“文行忠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立于礼,游于义。”,《诗》《书》执礼雅言而教之,“入公门,鞠躬如也。”,无徒役子弟减支增收,“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而周急不济富矣。夫子周游而无正名之用,皆缘于止打躬作揖之德,而无能生财之道耳。而“富之、教之。”空富之于号,无“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之实矣。春秋之际,废井田开陌阡而使物力大放,故而季氏富于周公,少见贫民反于季,而夫子屡屡受挫而畏于匡,何也?生产力进步之阻碍者也。余自荐文以来,崇老子而低夫子,屡不得现,何也?主流据利而难之也,故而民意涌动亦止望文兴叹矣。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承上补给,《诗》《书》执礼而通政,“礼义信”不达,则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有司,亦无以为政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承上,“先之、劳之”之范,德风德草之述。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承上,回应意欲于卫,二邦之间,兄弟之所在,仕鲁事之兄,仕卫事之弟,故而无违礼之嫌矣。然夫子之于周礼,前朝庶出而谋于道,其之亦违。纵皋陶伊尹以类,然季氏之于鲁之君,更兄弟之间庶谋于嫡,况当是时鲁君亦系庶子夺嫡之后,其名正与季氏而平,故而夫子据礼分君臣于鲁,是其无知礼也,焉得正乎?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承上实例曰礼义德善。合,可以,合适。完,足够,完善。美,很好,奢华。苟,已,已经。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回也其庶乎”,故而“庶矣哉”是谓冉有其人也,故而冉有“既庶矣,又何加。”以对,是谓庶出子弟之出路,“富之、教之”则是夫子之于庶出指路。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是“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后世亦为徒学之期。传统解读治政三年有成,此曰无谱,后亦有“善人教民七年,”冲突,是乃政治牵涉太多,非系一人之所愿也,得利益兼顾及人众觉悟矣。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承上补给,谓教育兴邦,百年成效。去残去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是谓血缘王朝必选于仁。故而夫子立人为仁矣。此亦夫子先见,故而崇政于儒者,亦藏王心于天下矣。王天下,夷民主。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承上补给,善仁以教。苟正于身,于从政乎何有“残”有“杀”?不能正其身何以正人?是谓师者善人之道。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承上补给,以师者而正,去“残”去“杀”。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夫子之责,何是国政家事之论乎?是密切季氏矣。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承上,鲁政,夫子门下众多,虽少从,然难夺师之志,故而未有言定,亦有牵制。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近者说,惜才也。仁者,爱人。后有“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即戎,达边陲。戎,夷矣。“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欲速则不达,故三年期非政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惜于是,反之。此乃夫子认知之失,有隐之习才引其父攘羊;无隐之习,才无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忠人,敬事,恭居。忠事敬人可矣。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排列句式,硁硁然小人,劳力者也;硁硁然,孔武有力也,持言必信行必果,侠士矣。夫子之士,一曰知耻而使四方不辱,二曰称孝之乡党子弟,三曰言行一致孔武侠客。斗筲之人,谓商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承上补给,不得中行而与之,不得中庸行而授之以政。应“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狂者进取,谓无有克制。狷者有所不为也,谓惰政无为。此乃失中行之道而正负极于两端矣。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承上补给,谓“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谓政者妥协,小人物去妥协矣。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承上补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君子晓之以理,小人物求全责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泰者,庄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刚,不屈也。毅,坚韧也。木,质朴也。讷,严谨也。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朋友间,勉而殷切。兄弟间和睦怡恰。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是呼应樊迟问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是“近者说,远者来”。《尚书》“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戎,四夷。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是谓教之“礼义信”使民弃战。此儒两千年一贯之,故而屡受外敌侵犯,此不战彼战奈何?战与不战不在于此,在于彼矣,故而时时备战,使彼之不敢战才得止战矣。
~~宪问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夫子意不行克、伐、怨、欲止于不易,非仁至矣。而邦无道,谷耻也。乃王以天下之顽疾,夷民主而政民不通,废良木弗支大厦,有曰妄议国政矣。而政民堰堨,辩论运通,何来妄议之曰乎?“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参见“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谷,出仕奉禄。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承上补给,是谓不行克、伐、怨、欲止于怀居矣,不足以为士也。何谓士矣?“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忠士,“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之贞士,“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之侠士。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谓邦有道,谨言慎行。邦无道,谨行言孙。言孙者,是谓“有德必有言”,其言示孙。孙者,后世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承上补给,辩证言与德,仁与勇,启下南宫之问。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承上扩展。以南宫之问表述言、德、勇、仁。君子哉若人,谓羿奡之;尚德哉若人,谓禹稷躬稼。而子不答,则为夫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分离政务与躬耕,而无以直面之述也。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承上补给,此亦见夫子君子主权者,小人被主权者。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是谓羿奡之流;未有小人而仁者矣,是谓小人无有主宰生命,无须有仁。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反诘句。承南宫之问,政务役使分离,君子动口不动手。未躬了无爱乎?诲之自有忠焉?。“爱之,能勿劳乎?”,谓禹稷躬稼。夫子之辩,曰政不躬稼,吾亦未谓勿躬于稼矣。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谓“君子和而不同”,而“小人同而不和”,或谓春秋井田陌阡分裂之态。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惠人也”是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恭行、敬事、惠养、义使”是其德也。而答子西“彼哉,彼哉。”是道而不语,隐其真事矣。谓管子,人才难得。人者,人才、才能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后子夏以皋陶伊尹喻,故而《论语》中人,多谓大才矣,非泛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承上补给,以伯氏无怨,侧应管子之大能,而曰管子则是侧应用人之道矣。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谓大材不可小用,大能难得低就。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古今人才标致。再证其人者,才能也,非泛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其然?岂其然乎?谓是也不是,传言之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承上扩展,上为下启,传言不可信其真。此亦乃春秋诸子弟生态,人人欲取,亦被人人取下。武仲亦如是,夫子亦如是,一张胆一明目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谲者,言诈也,谓言诡无信之辈。此乃“仁者,知人”之列,过透言语达其本质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此曰暴儒忠人无实矣。以后来之功代前者之过,亦为后世儒生多有降书埋下伏笔。管子漏网小白于,是其忠人敬事不力,无检己之过,反事他人建功权掩乎?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理不自恰矣,大人之仁无记小过,夫子以管子器小、奢靡、无礼而曰仁,以致子路子贡质疑不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无如“忠事敬人”矣,曰忠而未忠,亦无效伯夷叔齐之不仕,虽后有功然理不能圆矣,道什么权变?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知人,荐人,用人矣。以此启下用人之要重。暗指仲由、冉求等具臣者,无妨同朝,弗又“田氏代齐”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此亦暴夫子“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之无恰,邦无道多能臣亦使道矣。卫灵公无道?何以用仲、祝、王诸乎?虽无恰,然是之于季氏之敲打也。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承上补给,谓季氏难复“田氏代齐”也。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田氏代齐,夫子却请哀公讨伐,而征伐自天子出,此亦乃违礼。然细而品之,无出借外事而内治,三桓何尝无知,故而草草了之。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明训戒,实敲打,莫帮凶。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承上补给,是谓“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哀公本可以此召见三桓商讨,无能却使夫子下达。从“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容尊卑同朝,至“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之于敲打季氏,再“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之预设,后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君子上达,而不顾“小人下达”“告夫三子”,再作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敲打弟子莫帮凶,彻底阻断“田氏代齐”于鲁重演,夫子无谓不勇也。虽社会之病乃夫子之病(详点另述),然此举足见日月矣。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人,才也,术面之能。为己,修养仁德;为人,钻营术道。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可谓士矣,“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既亦“君于君,臣于臣,父于父,子于子。”,亦亦“先有司”,“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承上补给,越位思政行政,唯请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知夫子矣,而夫子说教多在言己,非此一处也。然仁者不忧,忧天下矣;知者不惑,惑于知之以外,夫子唯剩勇者不惧。天下病之乃夫子之病,从古至今,唯夫子及夫子之维者所不知,春秋之象,乃行政与躬耕分离独尊富贵,嫡继庶出世代演绎,积累众多思想富贵而力鄙躬耕之子弟,相互倾轧于单一体系,使之无事生事演绎争储夺位之戏,亦明目,亦张胆。而夫子之教则之明目,与武仲张胆本质无异,更与季氏求谋异工同曲,段位异同尔。教以文、行、忠、信鄙下崇上扩大此等内卷,是夫子维之以礼而乱之以礼矣。正如当今之教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承上补给,谓子贡若有自制,夫子则心省矣。子贡方人是谓上文“夫子自道也”,夫子亦反讽之味。而“夫我则不暇”,是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屡教不改之,亦常常调侃夫子之子路子贡等子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承上补给,责谓子贡。义见“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承上补给,责应“赐也贤乎哉?”。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承上之结,此亦“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承上自结,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是谓“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正规节之。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透夫子者,其神乎。好心未必出好事矣。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此承“以直报怨”,“知我者其天乎”启下文于此。子路受节制于夫子,故而愬子路亦是愬夫子也,故而夫子以直报怨听由天命。子路出卫亦应此故。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以四辟反衬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矣,辟者,避,隐也;隐世、易地、避色、闭言。作者七人矣,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承上补给,以辟反衬“知其不可而为之”,启下“果哉!末之难矣。”之承应“知我者其天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有心哉,有心事。鄙哉,硁硁乎,似力人苍劲。果哉,末之难矣,如是,无难矣。承应“知我者其天乎!”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回文礼教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承上补给,以礼治政,忽视金字塔滚落之必然。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尧舜犹病诸,以应“于斯而已乎?”,夫子自慰。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谓夫子礼治之执,“知其不可而为之”。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是谓小而欲大矣,“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来源:笠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