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阅兵仪式上,网络空间部队和信息支援部队首次亮相,反映了现代战争正朝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又一重要作战领域。同时,这也启发我们重思、正视网络安全问题,以全新的、审慎的视角,重新打量这个我们终日身处其中却容易忽视风险的网络
九三阅兵仪式上,网络空间部队和信息支援部队首次亮相,反映了现代战争正朝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又一重要作战领域。同时,这也启发我们重思、正视网络安全问题,以全新的、审慎的视角,重新打量这个我们终日身处其中却容易忽视风险的网络世界。
9月15日至21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身处数字时代,我们很有必要好好认识网络空间到底存在哪些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
网络世界具有无形性,我们看不见数字的流动,看不见一国乃至全球背后这张“网络”的互联互通,容易对这张“网”上发生的攻讦、斗争放松警惕。谈到网络安全,“APT”攻击、“0day”漏洞等专业术语常常让普通人一头雾水,产生“这和我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的错误想法。但是实际上,小到日常消费、出行、用水、用电,大到交通、医疗、公共基础设施等社会运转都关联着网络,若网络受到攻击,可能导致社会多项职能运转的失灵,乃至威胁国家安全稳定。
如果把个人应对网络安全的手段比作“护甲”,那么国家层面所做的就是建好“金钟罩”,因为它要应对来自全球网络系统的“设施战”“间谍战”“技术战”等风险,为我们所有人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间谍战”。在网络空间,核心信息和技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一些国家专门培养对口人员,用于窃取他国的机密信息,这就是“网络间谍”活动。例如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自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遭受美国NSA网络攻击被曝光后,近年来境外国家级APT(高级持续性威胁)组织频繁对我国防军工领域实施网络窃密攻击,其中仅2024年监测到的网络攻击事件就超过600起,严重威胁我国网络安全。
“设施战”。网络安全不仅限于信息、技术层面,由于交通、能源、金融等基础设施都关联着互联网,若这些网络受损,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人们正常生活停摆并引发社会动荡。2015年末,某国因遭黑客攻击导致大规模停电,当时正值寒冬,电力中断的6小时,造成供暖、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全部瘫痪,140多万人受到影响。可见公共基础设施的用网安全,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
“舆论战”。网络安全还包括认知、心理、信念及意识形态安全,如今很多国家正以网络为主战场,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水军、机器人账号等手段,对他国发布大量指责抹黑、煽动对立以及传播虚假信息等煽动人心的内容,这将直接影响一国的政权安全、社会安全。例如2023年,美国指控中国进行网络攻击的“伏特台风”事件,实际上,这是美国利用其在网络领域的优势地位,对其他国家频繁进行网络攻击和虚假叙事,严重损害了国际网络安全秩序。
“技术战”。近年来,美国在贸易领域频繁对我国施压,例如把130多家半导体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与其有商业往来,并全球禁用华为昇腾芯片,这表面上看是经济行为,但其本质仍是关于网络安全。美国的核心意图是要通过技术遏制,削弱我国在网络空间的发展与防御能力,以维持自己的霸权优势。
二
网络安全为人民,只有网络上的每一个点都保持安全,整张网络才能更加稳固,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才能得到保障。同样,对各类微观的网络安全风险也不应小觑,毕竟这直接关乎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感、幸福感。
攻心骗财的“钱袋子”陷阱。个人财产风险是最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诈骗分子以无形的网络为平台,常常以“攻心”的形式出现。例如,冒充官方身份骗取账户信息;以申领补贴、投资获利等借口诱导填写银行账号;还有不明弹窗广告、网络交友等。个人切勿贪图小利,也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言论,切实保护好个人财产,防止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文明与安全常常一体两面。网瘾、接触不健康网络信息,以及网暴、网络谣言等现象,常常被认为是网络文明问题,实际上,文明与安全是一体两面。从文明的角度看,它们关乎自律、网络使用素养;从安全的角度看,这些事件则侵害了公民的人格权、名誉权、隐私权。对此,个人有必要掌握一些网络安全知识,例如谨慎为第三方应用授权,驯化算法推送优质信息,及时举报投诉、报警维权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被动成为黑客攻击的跳板。个人不安全的用网习惯,可能引发国家层面的网络安全危机。例如2016年10月,一款名为Mirai的恶意软件利用全球数十万台使用默认密码的物联网设备(如家庭路由器、摄像头)作为跳板,发起了大规模的DDoS攻击。此外,个人在社交媒体的晒照也须警惕,比如含有敏感场所位置、敏感设备型号等信息,以防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泄露国家机密。
三
维护网络安全,需要集纳国家、平台、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合力。眼下,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强化网络安全宣传工作要继续发力。
宣传用语情境化、通俗化。网络安全宣传用语要避免说教化、概念化,转变解读方式,代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更易于理解接受。比如,“晒朋友圈前,记得给自家门牌号‘打码’”“密码就像钥匙,设置密码尽量避免重复”等等,帮助群众更好地把网络安全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宣传对象分类化、精准化。网络安全宣传不适于“大水漫灌”,毕竟不同人群面临的风险点和接受方式不同。例如对老年人来说,风险较大的是网络购物、直播间养生骗局等,适于用社区讲座、公益广告等形式打好“预防针”;对青少年来说,主要防范网络诈骗、网络谣言、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适于用学校课程、短视频等方式予以科普。“精准滴灌”的宣传方式,能最大程度保障宣传效果落到实处。
宣传生态全民化、日常化。一些地方创作了网络安全主题的文艺作品,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社区网格员等群体则常常利用大集、传统庆典活动等节点,不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扩大受众覆盖面;还有许多商业平台加强了安全提示,如支付时弹出“谨慎转账”。全民化、日常化的宣传方式,有助于切实筑牢网络安全的人民“防火墙”。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信息时代,网络与信息安全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安全感。建好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我们一定能安全地享受数字生活,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