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CI一区什么水平?发表一篇SCI一区论文是什么水平?很多作者不知道发表一篇SCI一区文章意味着什么,含金量多高,下面给大家讲解这个问题。
一,SCI一区什么水平?
SCI一区什么水平?发表一篇SCI一区论文是什么水平?很多作者不知道发表一篇SCI一区文章意味着什么,含金量多高,下面给大家讲解这个问题。
(一),SCI一区期刊的划分。
众所周知,SCI期刊有两种分区方式,JCR分区是全球通用。
SCI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是对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进行分区的一种标准,主要用于评估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这种分区标准主要有两种体系:
1,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分区和中科院分区。
2,中科院分区。
分区标准:中科院分区则是按照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进行划分,并将期刊分为13大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然后各自分为四个区。各区比例:
一区:前5%的期刊。
二区:6%~20%的期刊。
三区:21%~50%的期刊。
四区:后50%的期刊。
只适用于国内,而且很多学术人对后者都是颇有微词,所以这里我们所说的一区基本还是以JCR分区为主。
JCR将收录的SCI期刊分为176个不同的学科类别,每个学科分类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并平均分为四个区:Q1、Q2、Q3和Q4。
影响因子排名:
1,前25%的期刊被划分为Q1区;
2,前25%~50%为Q2区;
3,前50%~75%为Q3区;
4,剩下的75%~100%为Q4区。
几乎所有的顶刊都在一区,比如CNS以及一些领域公认的顶刊比如JACS、Adv.、Mater、Blood等都可以算作SCI一区top期刊。
不过一区期刊众多,可不止有这些顶刊,还有其他期刊,可以说一区期刊包括以下几类:
1,CNS的正刊和大子刊。
2,CNS的小子刊。
3,分水岭期刊。
4,普通一区期刊。
上述期刊质量是逐渐递减的,最后一挡期刊中也不乏一些水刊,因为还要考虑到学科因素,所以并不是一区期刊就一定非常好,一样会有一些质量和口碑相对差一些的期刊。
(二),一区期刊的影响因子。
一些新手作者可能会觉得,一区期刊这么好,想必影响因子也一定很高吧,这还真不一定,只能说通常一区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10以上,但整体跨度还是很大的,下面先说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期刊。
根据2025年SCI期刊影响因子(JCR2024)排名,最高的依然是这本医学领域的期刊,这几乎是毫无悬念,因为十来年都没有变过。
至于大名鼎鼎的CNS,影响因子已经不重要了,不要说正刊,能在子刊发表都已经很不错了。
1,Cell, IF:42.5(去年:45.5)。
2,Nature, IF:48.5(去年: 50.5)。
3,Science, IF: 45.8 (去年: 44.7)。
而影响因子低的一区期刊也不是没有,比如数学期刊整体影响因子比较低,因此像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es B(1.2),Journal Fu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1.3),Commentarii Mathematici Helvetici(1.4)等,都是1区期刊。
更低的也不是没有,最低也有零点几的,比如LOGIC(逻辑学)领域的《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GIC PROGRAMMING》这本期刊,影响因子在0.923。
上述的例子都是和学科有关,不过也不全然如此,比如综合性期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1.2),医学期刊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2.5)和生物期刊Avian Research(1.7),这些影响因子很低的期刊一样是1区期刊。
而计算机领域的一区期刊则要求影响因子达到10分以上。所以不能单纯以影响因子判断期刊好坏,只能将其当成重要因素参考,而不能单纯依赖影响因子来进行选刊的标准。
(三),SCI一区期刊的意义。
虽说不能单纯以分区和影响因子来看待期刊,但一区基本上收录了各学科影响因子前5%的TOP期刊,通常来说,一区期刊也是学术价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期刊,发表难度也是最大的。
如果是发表在那些录用率低于10%的TOP期刊,那么便达到了学术发表体系的顶层,所以这也是无数学术人追寻的目标。
在国内,发表一区期刊往往有着更多的意义,在下列评价体系中,一区论文往往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是TOP期刊,那么更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1,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
2,科研项目申请。
3,重点实验室评估。
4,学科建设考核。
5,博士毕业。
6,杰青优青申请。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
虽说要打破“唯论文”的局面,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在面临各种考核评审的时候,依然会将论文列为重点指标,比如某些TOP高校的部分专业在博士毕业时,一区TOP论文已经成为了必要条件。
而在评职称的时候,一区论文往往相当于至少两篇三区论文的评分权重,国自然申请数据更是显示出,近几年来,获批项目负责人更是人手至少一篇一区论文。
而高校对于发表SCI论文的奖励,也会根据分区有所区别,比如某高校针对SCI论文发表设立了明确的阶梯式奖励:发表一篇SCI一区论文直接获得8万元奖励;二区论文奖4万元;三区论文奖3万元;即便是四区论文,也有1万元的奖励。
还有的单位会根据影响因子来发放奖励,若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分,奖励将按“每分1.2万元”计算。
举个例子,一篇影响因子为4分的论文,能拿到4.8万元奖励;若影响因子达到5分,奖励则直接提升至至少7.5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手握一区论文,至少博士毕业不愁,而后续的学术道路上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但至少会顺畅很多,而且在科研资源的分配上占据很大优势,当然,这也和学科有关系,毕竟在不同领域里,一区期刊的发表难度还是会有所不同。
但总的说来,SCI一区通常还是代表了该领域的最高水平,一区期刊的含金量相对来说也是最高的,能在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还是能充分证明作者的学术水平,不过对于新作者来说,还是不要急于求成,明确自己的发论文目的,选择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期刊才是最明智的。
二,SCI一区和二区的区别是什么?
SCI一区和二区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在哪?很多作者不知道sci一区到底比二区厉害多少,二者有什么不同。下面淘淘论文给大家讲解下这个问题。
(一),分区标准。
SCI有两种不同的分区方式:JCR分区(科睿唯安):将某一学科的所有SCI期刊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排序,平均分为四个区,一区为前25%,二区为25%~50%。
中科院分区:将期刊按影响因子降序排列,划分比例更严格,一区为前5%,二区为5%~20%。因此,同一期刊在中科院可能属于二区,在JCR中却是一区。
国内的科研单位认可中科院分区的比较多,但这个分区方式在国际上并不被认可,所以我们这里还是讨论JCR分区。
(二),学术影响力和认可度这点可以说是一区期刊和二区期刊最大的区别了,不过一区期刊中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可以说一区期刊包括以下几类:
1,CNS的正刊和大子刊。
2,CNS的小子刊。
3,分水岭期刊。
4,普通一区期刊。
上述期刊质量是逐渐递减的,最后一档期刊中也不乏一些水刊,因为还要考虑到学科因素,所以并不是一区期刊就一定非常好,一样会有一些质量和口碑相对差一些的期刊。
但总的说来,一区期刊普遍代表学科内的顶尖水平,影响因子高而且学术认可度极高。这些期刊通常要求研究具有显著创新性和高度的学术价值。特别是第一档期刊,往往有着非常详细且全面的实验及理论支撑,原创性极强,研究的问题是科研圈甚至民众普遍关心的,有些文章甚至还开创了一个小领域。
而二区的SCI期刊,通常属于学科内的较优秀期刊,影响因子和认可度次于一区,但仍是高质量成果的常见发表平台。虽然不如一区那么顶尖,但二区期刊在学术界依然具有较高的声誉。
还有一些专业的顶刊,被中科院划到了二区,其实这是有失公平的。之所以在影响因子上表现出与上述一区有较大的差距是因为受众的群体不同。有些文章发到上述一区期刊只不过可能是因为领域更热或者读者群更大而已。并不是质量问题。
二区论文则是在各方面都相较于一区论文差一些,但至少会有比较明显的创新点,这是两者共同的要求。
所以,即使是二区期刊,并不代表就比一区差很多,不管是什么学科,都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实验内容要十分的丰富,其实这也是与它们的创新性要求相辅相成的,因为要证明一个新思想是对的、有效的,必须有大量的实验结果作为支撑。
(三),发表难度不同在同一领域内,一区期刊通常是要比二区期刊发表难度大很多的,可以说,发二区需要实力,发一区,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运气。
一区SCI:发表难度极大,要求论文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和学术深度,通常需创新性突出的研究成果。录用标准非常严格,不是每个学者都能轻易攻破。
二区SCI:相对一区而言,发表难度有所降低,但仍需严谨的研究支撑。尽管比一区容易,但发表二区论文同样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SCI一区期刊拒稿率可以说是四个分区中最高的,根据近年数据,SCI一区期刊的综合拒稿率普遍在80%-90%之间。例如,环境科学领域的《JCLP》2024年拒稿率达91%,而其他学科顶刊的初审拒稿率也常超过50%。
在初审阶段,至少约30%-50%的稿件因方向不符、语言问题或创新性不足被直接拒稿。
在外审阶段,顶刊可达85%以上,主要因实验设计、数据可靠性或学术价值不足被拒。
在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顶刊中,初审拒稿率就已经在80%上,可以说一区期刊发表难度是远大于二区的。
对于一些新手作者来说,一区被拒的概率基本是100%,即使是二区,被拒绝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所以只有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作者,我们才会建议投一区和二区期刊,至于顶刊,除非导师是大佬,否则普通的个人作者基本没可能在上面发表论文,子刊倒是还有希望。
(四),认可度不同。
一区SCI论文的含金量普遍高于二区,尤其是在国内高校和医院的学术成果认定中,一区论文往往被视为最高档。谁都想发一区,但除了像生化环材这类特定学科,很多学科发一区期刊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二区SCI论文的含金量虽低于一区,但在特定学科或领域内,二区论文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某些专业领域,发表二区论文可能已属高水平成果。
下面是国内某高校对于一二三四区文章的国奖计算,这个可以说是很直观了:
Nature,Science,Cell : 1440分
Top刊:360分
一区:240分
二区:120分
三区:75分
四区:30分
1篇top刊=1.5篇一区;
1篇1区=2篇2区;
一篇2区=1.6篇三区;
1篇3区=2.5篇4区。
如果从评职称的角度来说,一区期刊和二区期刊又有不同,这个因单位而异,但有一条不变,就是一区期刊肯定是要比二区期刊更有价值,当然特定领域比如顶刊在三区那种除外。
总结来说,一区SCI论文在学术影响力、认可度和发表难度上都高于二区SCI论文,但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投稿期刊时还需根据期刊的质量和口碑综合来看,另外也要结合作者本身的实力和需要,以及学校或者单位的要求,才能选到最适合自己的期刊。
三,SCI三区什么水平?
(一),某些传统学科,或者一些小众冷门学科的顶刊可能由于学科整体引用频率偏低而被划分到三区,但这并不影响期刊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地位,更不会因为分到三区就变成水刊。
所以这种分区方法只能作为评价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二),学科差异对期刊的影响脱离开学科谈分区就是数流氓,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可是非常大的。
我们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不能进行纵向比较,因为在某些比较注重实验数据或者工程应用的学科中,一区二区期刊中会聚集大量高引用论文,而反过来,在某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想获得高引用是很困难的,从而导致期刊分区在三区居多,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能光以分区来论英雄了。
(三),哪些学科在三区的期刊水平一般?
这个自然以鼎鼎大名的“生化环材”为代表,领域期刊数量很多,发文量大,和传统行业期刊发文量跳了几个数量级,而且影响因子也高,加上都是实验数据类的,套路也多,人手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就和其他行业不是一个层面。一区的高分期刊都有大把,如果只能发三区期刊,那么只能说作者的水平相对一般了。
(四),哪些学科在三区的期刊也不好发?
比如:物理类、机械类、医学类,论文创作难度就比较大。发表的时候,会对相关实验或一些数据进行审查,时间也就比较长。如果能在三区期刊发表论文,那么至少说明作者的水平已经可以了,处于中上水平。如果是土木类的,能在三区期刊发表,那是非常不错了。
(四),其他因素对三区期刊的影响。
除了最重要的学科因素外,一些三区期刊的口碑也和运营方式有关,很多三区期刊是采取OA方式的,其中也不乏水刊,为了盈利缩短审稿周期,降低审稿标准,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三区期刊质量和口碑都不行。一样有三区期刊恪守严格的学术标准,而且后来居上还提升分区了。
除此之外,三区期刊带给人的刻板印象也和近年来的“通货膨胀”有关,发SCI的人越来越多,发的期刊也越来越好,所以大家就觉得三区也没什么,而且在一些单位,三区论文在评职称的时候有点吃亏,加分有限,这其实也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之一,导致大家对三区期刊的评价不高。
评价一本期刊,用分区作为单一指标,是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并不能真正代表期刊质量。
三区期刊到底好不好?这要结合很多方面来看,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作者都有能力发SCI的,对于一些新作者来说,能发上SCI就不错了,只要不是预警期刊,四区期刊都可以,更别说是三区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其实,每个作者的情况都千差万别,谁都想发好期刊,但好期刊却不是人人都能发的,关键是我们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是毕业?是申博?还是评职称或者拿奖学金?
只要能发到我们够得到的最好期刊,只要能满足我们发论文的目的,就是适合自己的期刊,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四,SCI四区什么水平?
(一),众所周知,SCI期刊按影响因子(IF)由高到低分为Q1-Q4四个区(JCR分区),中科院分区则划分为1-4区,标准会有所不同。
SCI分区并不是以质量和口碑划分的,毕竟这几个标准都比较模糊,无法数据化。所以分区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标准,只是单一维度的考量,不能全面的代表期刊的质量。
论文的含金量永远是论文的本身。论文发表在哪个等级的期刊上只能说是一种参考,并不代表这篇论文就百分百属于这个档次。
毕竟影响因子是引用次数/发表文章的一个均值,有高有低是很正常的,所以期刊的水平不能和文章水平完全划等号。
顶刊上也有很多造假的论文,引用量也很高,但是这种论文属于学术垃圾,对学术界一点好处都没有,比较典型的是哈佛大学的心脏干细胞的论文,甚至还衍生出更多的学术垃圾。
一区二区一样有水刊,三区四区也不是没有好期刊,比如仪器仪表领域期刊,Measurement Science & Technology,曾经很多次被分到四区,但这本期刊的实力并不差,拿去申请基金都是可以的。
还有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这本四区期刊,虽然被划分到了四区,但其实不错,不能单纯因为在四区就觉得是水刊。
被划分到四区的期刊影响因子通常较低,但只能代表期刊的整体影响力,并不代表论文本身的质量。
在讨论论文的学术价值之前,必须要先看看所属学科。脱离学科讨论SCI分区是不够客观的,比如在生化环材这些领域,发四区期刊就根本谈不上学术价值,也没有什么含金量,因为一区的高分期刊就很多。
可要是在某些冷门或细分领域,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类学科的顶级期刊可能因受众少、引用率低而被划入四区,但这不代表其学术价值低,在这个领域的学者都会清楚这类期刊的含金量。
例如,某一篇关于区域性生态环境研究发表在四区期刊,引用率很低,但其数据可能被政府环保部门采纳为政策制定的依据,实际社会效益远超论文的引用指标,这就完全体现了科研的意义。
四区期刊之所以会有争议,很大程度是因为质量参差不齐,毕竟一些出版社出于盈利角度考虑,特意放低门槛,缩短审稿周期,将一些不该接收的水文大量刊登出来。
这类期刊往往会被作者当成“毕业神刊”,但这样的期刊如果短期这样经营也就罢了,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期刊本身的口碑,成为预警期刊,甚至会被踢出SCI也不奇怪。
所以期刊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极少会有期刊一路作死,辛辛苦苦升上来,然后赚了一点版面费后再让自己被打回原形。所以不少期刊进入预警名单后还会再努努力,让自己摘掉这顶帽子。
也有期刊进入四区后一路努力,不断提升,升入三区甚至二区的也有,但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且也不是所有作者都有火眼金睛,能够像买潜力股一样投到这样的期刊上。
(二),四区期刊的真正价值既然四区期刊质量不一,那是否还有必要发呢?总的来说,四区期刊水平确实有参差。但是在成果认定的时候,大部分单位,对于SCI四区的加分还是要高于国内的北核的,部分单位把北核和SCI四区划为一个等级。
需要注意的是,避开预警期刊还有发文量比较大的期刊。
当然,你如果有能力发到更高分区,那就自然不必发四区了。
选刊是门大学问,选择四区期刊的时候就要下更多的功夫,预警期刊要避开这自然不必说,同时,关注期刊在行业内的口碑,例如是否被领域内权威数据库(如EI、PubMed)收录,编委是否由知名学者担任等。
另外,应优先考虑细分领域的专业期刊而非综合性期刊。比如临床医学研究者可选择专注于罕见病案例报告的期刊(如《Rare Tumors》),这类期刊影响因子虽然低,但是可以精准推送给相关读者,在特定领域内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选对了期刊,即使是四区,依然可以满足很多需求,比如毕业、评职称、评奖等等。
比如某高校博士毕业需有两篇SCI论文,分区不限,那么就算是四区也能满足需求,发够两篇就能毕业,但如果一直执着于发一区,那么就有可能面临延毕的后果。
四区的SCI一样可以拿来评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很多高校的副教授评审,只要有足够数量的SCI论文,比如3-5篇就可以满足条件,而且不限分区。
上述这些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数量。所以如果奔着上述目标去,那么一篇四区论文可能是不够的,至少要三篇才能满足要求,所以如果已经明确了目标,那么就不能只发一篇,而且即使发了几篇,也尽量不要发在同一本期刊上,尽量错开会比较好。
但是,如果未来要走学术道路,还要冲“优青”“杰青”的话,四区论文的认可度就没有那么高了。这类评选往往重质不重量,更看重最高的学术成果。
例如:一个发了四篇四区的人,可以凭上很多奖学金,但是在申博或者找教职的时候,可能就不如只有一篇一区论文的人。
不过,绝大多数作者面临的是先解决眼前的问题,比如对于急着毕业的博士来说,只有一种好的论文,那就是能帮助你毕业的论文。OA、四区,只要是能毕业就行。
跟着导师发一篇一区的高分期刊,能发成当然好,但是如果中途有什么阻隔,不能赶在毕业前完成,或者是完成了但是被拒稿了,而导师又坚持非一区不发,甚至非顶刊不发,恐怕就没那么乐观了。
所以这件事要分具体情况,如果本人并不打算走学术道路,如果学校和导师只要求达到毕业标准即可,不限制文章的档次,那发四区也无所谓,毕业后考公或者去企业,那完全不影响,甚至愿意去一些冷门地区的学校找教职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想靠几篇四区SCI去找学术界有竞争性的位置,那是很困难的。除了某些特定学科外,如果你是普通学校的普通作者,你独立投向一区的期刊,95%的概率是“”稿件量太大优先级不足”的拒稿理由,往往连修改意见都没有。
其实就算未来要走学术道路,遇到这种情况也不必气馁,没有人是不会走就会跑的,谁都是从学术小白过来的。
第一次发SCI,如果遇到有人带能发一区期刊那是运气,如果只有自己,那能发上四区已经很不错了,先踏实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至少先满足毕业要求,然后再去冲更好的期刊也不迟。
其实所谓的四区期刊并不代表最差,因为论文(或科研)金字塔其实每一层都会向下一层“排水”,即把没什么结果的“结果”或者不满意的结果包装一下发表在下一层的期刊里。
但在SCI之下还有更多期刊,四区的“差”只是相对而言罢了,而且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里子要比面子重要多了,只要能满足我们的发表需求,就是好期刊。
来源:炫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