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伴去咸阳住了一个月,我实话实说:跟网上说的不太一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00:18 1

摘要:今年开春,和老伴商量着找个有底蕴的地方静静心,手机上刷到咸阳,总说是“秦都汉瓦遍地故事”,照片里的咸阳湖碧波荡漾,清渭楼的红墙映着夕阳格外庄重。我们年纪大了好静,也想尝尝地道的陕西面食,就在渭城区老城根下租了间小院,一住就是三十天。

今年开春,和老伴商量着找个有底蕴的地方静静心,手机上刷到咸阳,总说是“秦都汉瓦遍地故事”,照片里的咸阳湖碧波荡漾,清渭楼的红墙映着夕阳格外庄重。我们年纪大了好静,也想尝尝地道的陕西面食,就在渭城区老城根下租了间小院,一住就是三十天。

日子久了才发觉,网上的咸阳像裱在画框里的旧图,好看不够真切。真正的咸阳藏在晨间的胡辣汤热气里,藏在老秦人的闲聊里,藏在城墙根下晒太阳的猫尾巴上,比屏幕中多了几分粗粝,也多了几分温度。

都说咸阳有古都气韵,春夏风大,吹得槐树叶子沙沙响。空气里有股淡淡的黄土味,不呛人,倒是这西北的干燥让我们措手不及。才住三四天,老伴就说嘴唇发干,起皮了。洗好的衣服晾在院里,不到半晌就干透,摸上去硬邦邦的。我去路口小铺买东西,店主咧嘴一笑:“您外地来的吧?咸阳就这样,开春风硬,得多喝水、抹点油,不然嘴角要裂。”

吃面食也有讲究,咸阳人吃面要配生蒜,一碗油泼面就着两三瓣蒜,说这样才香、才解腻。我们头回试了试,老伴胃受不了,半夜里胀得睡不着,翻来覆去哼唧。我急着出门找药,隔壁住的咸阳老汉听见动静,端了碗热面汤来,汤里飘着葱花和香菜。老汉说:“你们外地人?吃面得慢些,蒜别空口吃,先咬口馍垫垫。这面汤是原汤,化原食,喝下去舒坦。”

老伴小口喝了,果然缓过劲来。面汤暖呼呼的,面香浓浓。后来我们学着本地人吃面配汤再也没闹过胃胀。

咸阳湖、博物馆人多,可老街巷的旧光阴更耐逛

早想着去咸阳湖走走,看看古渡遗址,去清渭楼瞧瞧字画。咸阳湖边柳树多,绿荫连片,湖面有游船,周末人多得挤不动,想拍张干净照片都难。清渭楼里展览不错,可旅游团一拨接一拨,吵吵嚷嚷,看不了几分钟就头晕。

反倒是在老巷子里转悠,才摸到了咸阳的脉。走进福园巷子,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木质老宅,雕花窗棂间透出淡淡茶香,那是老茶馆里大爷大妈们悠闲的午后时光。巷子里藏着不少手工艺小店,手工编织的挂饰、精致的陶瓷小摆件,每一件都承载着匠人的温度和故事。

巷子里各式各样的小吃应接不暇。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汤鲜肉嫩,馍软筋道,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

当夜幕降临,巷子里的灯光更加柔和,与星空交相辉映,各种表演在上映。

还有文林路早市,天不亮就闹哄哄了。拉小车进去,左边是卖菜的——泾阳的西红柿、兴平的辣子还带着露水;右边是卖吃食的,甑糕垒成塔,糊辣汤咕嘟冒泡。摊主吆喝着:“刚出炉的乾县豆腐脑,辣子香得很!”跟着本地人排队买腊汁肉夹馍,老板娘刀起刀落,剁肉、夹馍、浇汁,一套动作利落得很。白吉馍酥,肉烂汁浓,一口下去满嘴香。站路边吃完了,再掏五毛钱喝碗小米粥,真舒坦。

咸阳的面食是真扎实。文林早市的手擀面,宽得像裤带,堆在案板上;锅盔厚实,一巴掌大小,能放三天不硬;烙面细得像线,开水一烫就能吃。

但网上吹的“网红面馆”让我们吃了亏。在北平街找了家,门口挂“老字号岐山面”,里头坐满人,服务员门口吆喝。我们要了碗臊子面、一盘凉皮。面端上来,臊子油汪汪的,酸味冲鼻,吃了几口腻得慌;凉皮软塌塌的,辣子不香,倒有点哈喇味。结账六十八,老伴摇头:“不值,还没巷口老婆婆调的好。”

后来跟院门口卖馒头的刘婶聊天,她听了直笑:“嗨,那些店哄游客的!想吃真的,得去居民楼底下找,要不早市买面回家煮。俺们这有家老马家汇通面,夜面摊,晚上九点才出,干活的人都去吃,一碗八块,管饱。”

我们真去了汇通十字西南角,夜摊亮着灯,人头攒动。要了碗汇通面,面是手擀的,臊子有肉丁、土豆、胡萝卜,热腾腾一大碗。蹲路边小凳上吃完,汗淌下来,舒坦。才花十块钱。

公交方便,但“老城的路”考验脚力

咸阳公交挺便利,去咸阳湖、博物馆、古渡廊桥都能到,车不挤,老人免费。街边青桔单车也多,骑起来轻松,河边遛弯很适宜。

可老城的道走得人腿酸,咸阳老街道窄,有的地方坑多,上下坡不少。从北平街走回渭城桥,看着不远,实际得绕好几个弯。老伴走到一半就喘,扶着我胳膊说:“这路比咱老家田埂难走。”

后来再去远点地方,干脆坐公交。虽多花时间,不必累得喘气。打车也成咸阳司机实在,不绕路,上车说地名,一脚油门就走。就是上下班点,渭城桥附近常堵。有回想赶去古渡廊桥看落日,堵了二十分钟,到了只剩一抹红霞。

司机挠头笑:“这时间段桥上车多,您下次坐公交,走专用道,快。”

咸阳的“本地味儿”,比网红小吃接地气

网上总说咸阳网红小吃多,什么奶茶、甜品,本地人吃的,是那些朴实东西,不花哨,但养人。

清早常见老人拎保温桶,去老街打豆浆。豆浆是现磨的,浓得很,豆香扑鼻,一块五一斤。我们也去打,早晨热一碗,就着馒头吃,舒服。

咸阳人还爱吃搅团。玉米面搅成糊,浇辣子水水、醋、蒜泥,酸辣开胃。楼下刘婶教我们做,说面要慢慢撒,火要小,顺一个方向搅。我们试做一回,搅得胳膊酸,吃起来倒筋道,老伴说“比凉粉实在”。

兴平的辣子,香而不燥。早市上十块钱一袋,买回去拌面、夹馍,美得很。傍晚坐院里,剥瓣蒜、啃口馍,辣子一抹,听着秦腔广播,比网红店惬意。

咸阳人爱喝酒,不过不爱啤酒,偏好本地出的太白酒,度数不高,清香型。有回买一小瓶,和老伴分着喝,入口柔,不辣喉,有粮食香。老伴说:“这酒顺口,不上头。”

住了一个月,说句心里话

临走收拾行李,老伴说:“咸阳这地方,实在,秋凉了还想来。”我也觉得,咸阳不是网红相机里的古都,它像位老友,不张扬,却耐处。

这里的人淳朴——卖馒头的刘婶常多塞个花卷,“送你们的,蒸多了”;公交司机到站会提醒“叔,到这咧”;问路时,路人比划半天,怕你走错,还要补句“拐弯见个红邮筒,就是咧”。

要是好静,爱吃面,能适应干燥风沙,咸阳值得小住。不必赶景点,不用凑热闹,就在老城租个房,早市买点菜,午间做顿饭,黄昏城墙上遛弯,这样的日子,踏实。

来源:自在的玲妹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