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秋季学期的开启,科右中旗“非遗进校园”薪火赓续计划正式启动。五彩绳艺、剪纸、图什业图刺绣、安代舞、科尔沁叙事民歌、喜塔尔、蒙古族四胡、马头琴音乐等八项非遗瑰宝,陆续走进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体验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让北疆特色
当非遗走出沉寂的典籍、透过多彩的展柜,真正步入书声琅琅的校园与童心飞扬的幼儿园,科右中旗的文化传承便在这些最生动的课堂里扎下了根。
老师详细讲解,西塔尔落子规则
伴随着秋季学期的开启,科右中旗“非遗进校园”薪火赓续计划正式启动。五彩绳艺、剪纸、图什业图刺绣、安代舞、科尔沁叙事民歌、喜塔尔、蒙古族四胡、马头琴音乐等八项非遗瑰宝,陆续走进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体验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让北疆特色文化在校园中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孩子们展示剪纸作品
在科右中旗娜荷芽幼儿园,非遗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剪纸课堂上,孩子们屏息凝神,跟随老师的指导折纸、运剪。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剪纸作品跃然指尖,传统文化焕发出稚嫩却动人的光彩。五彩绳艺课上,老师们一步步演示绕线、打结的技巧,孩子们手捏彩绳、专心模仿,在不时互相展示作品清脆的笑声中,非遗的种子正悄悄播撒进一颗颗纯真的心。
孩子们展示剪纸作品
“我们不仅教孩子穿针引线,更讲述王府刺绣的源流,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的种子。”刺绣教师梅荣这样说道。在她细致指导下,孩子们逐渐掌握基本针法,绣出人生的第一朵花,也绣出了对民族手工文化的初识与钟情。
刺绣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演示穿针引线的技巧
在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二小学,非遗课程同样精彩不断。刺绣课上,老师娴熟演示针法,孩子们凝神握针,细细勾勒纹样,眼中闪烁专注与自豪;安代舞课程中,同学们列队整齐,跟随口令习练甩臂、踏步,舞姿从生涩渐至流畅,仿佛草原上跃动的精灵,以身体语言传承着古老的文化韵律。
五彩绳艺课堂上孩子们认真编织五彩绳
“我在安代舞社团学会了好多动作,特别喜欢!以后我也想当舞蹈老师!”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二小学学生刘淼难掩兴奋地分享道。
截至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已覆盖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区全部8所小学,围绕剪纸、绳艺、刺绣、安代舞、民歌等非遗项目,共开设8门特色课程,每门8课时。通过“非遗传承人授课+社团实践”的创新模式,累计已有千余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以手触摸文化,用心感知传统,真正拉近了与北疆非遗的距离。
在民歌声乐课上老师耐心指导如何正确发声
“校园是非遗传承的沃土,更是孕育文化新苗的摇篮。‘非遗进校园’正是在广大青少年的心田播下种子,为传统项目注入青春血液,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教育部门的协作,邀请更多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开发常态化、趣味化的非遗课程,真正让非遗在校园里‘活’起来、在孩子们中间‘火’起来。”科右中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马图雅表示。
记者:周新育
图片:韩立岩 高玉柱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