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4年入伍,79年提干为排级干部,转业后在地方以副处职位退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21:08 1

摘要:老赵看着我,忽然说起了1974年咱们一起入伍那会儿的事,说我那时候瘦得跟豆芽菜似的。

那天在老干部活动中心碰见老赵,他一眼就认出了我。

"老张,还是那个样子,一点没变!"他拍拍我的肩膀,眼里满是亲切。

我笑着摇摇头,指指自己花白的头发,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老赵看着我,忽然说起了1974年咱们一起入伍那会儿的事,说我那时候瘦得跟豆芽菜似的。

是啊,1974年,那个改变我一生的年份,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年我十八岁,家里穷得叮当响,三间土坯房,一铺土炕,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到头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也挣不了几个钱。

母亲除了在队里干活,还要照顾家里的一切,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撑着。

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台红灯牌收音机,还是父亲咬牙花了八十块钱买的。

每天晚上吃完饭,全家人围坐在炕头上听广播,那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当兵的消息是村里的武装委员带来的,说县里要征兵,问我愿不愿意去。

母亲一听说我要当兵,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嘴里念叨着舍不得。

父亲在一旁抽着旱烟袋,半天才憋出一句话,说男子汉该出去闯闯了。

其实我知道父亲心里也舍不得,但他更希望我能有个出息,不要一辈子窝在这穷山沟里。

体检那天,我穿着母亲连夜给我洗干净的那套蓝布衣服,紧张得手心冒汗。

量身高、测体重、查视力,每一关都让我提心吊胆,生怕被刷下来。

当医生宣布我合格的时候,我差点跳起来,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形容。

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开始给我准备行李了,把家里仅有的几件像样衣服都翻了出来。

那个年代的农村,物质极其匮乏,一件新衣服要穿好几年,补丁摞补丁是常事。

临走那天,母亲给我缝了个小布包,里面装着几块红糖和一把炒花生米。

她说路上饿了就含一块红糖,甜甜的,想家了就想想这个味道。

火车开动的那一刻,我趴在车窗上往外看,母亲在月台上追着跑,手里还挥着那条洗得发白的毛巾。

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地往下淌,心里五味杂陈。

到了部队,一切都是新鲜的,绿色的军装,整齐的队列,嘹亮的军号声。

新兵连设在一个山沟里,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山头,风一吹,黄土漫天飞舞。

班长是个山东大汉,姓李,说话嗓门特别大,走路带风,一看就是老兵的样子。

他对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可不客气,第一天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早上五点半起床,洗漱、整理内务、出操,一套流程下来,累得我腰酸腿疼。

最要命的是叠被子,要叠成豆腐块那样方方正正,一个角都不能歪。

我学了好几天才勉强及格,手都磨起了泡,但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第一次站军姿,腿发抖,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都湿透了。

老赵就站在我旁边,也是一脸的苦相,偷偷地冲我做鬼脸。

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坚持住,男子汉不能给家里丢脸,更不能让班长看扁了。

训练是苦的,但心里是甜的,因为我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每天晚上点名后,我们几个老乡会聚在一起聊天,说说家里的事。

老赵总是说等他回去,一定要让村里人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瞧他。

我点点头,心里想的却是母亲那双期盼的眼睛,还有父亲临别时的嘱托。

部队的伙食比家里好多了,白面馒头管够,每顿饭还有菜有汤,偶尔还能吃到肉。

第一次吃到红烧肉,那个香啊,我差点掉眼泪,想起家里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肉。

班长看出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说想家不丢人,但想家也要把训练搞好。

从那以后,我训练更加刻苦了,射击、投弹、急行军,样样都不甘落后。

业余时间,我还坚持学习文化课,那时候部队提倡学习,每个连队都有个小图书室。

我借了《毛泽东选集》,一字一句地读,不懂的地方就请教文化程度高的老兵。

慢慢地,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强了不少,还能给连队写个小稿子什么的。

连长注意到了我的变化,经常在全连大会上表扬我,说我是个有心人。

1976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入党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做一个对党对人民有用的人。

新兵连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炮兵连,学习操作那些威武的大炮。

炮兵的技术要求很高,不仅要会操作,还要懂得计算,马虎不得。

我白天跟着老兵学技术,晚上在灯下背数据,那股认真劲儿连班长都夸。

部队生活虽然单调,但很充实,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每天都在成长。

1979年,机会来了,上级要选拔一批优秀士兵提干,我的名字出现在了候选名单上。

那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翻来覆去地想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想着家里的父母,想着自己的未来,想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政委找我谈话的时候,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自己表现不好。

他说组织上对我很信任,希望我能挑起更重的担子,为部队建设贡献力量。

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使劲地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提干的手续办得很顺利,我成了一名排级干部,穿上了有红领章的军装。

那一刻,我想起了母亲临别时说的话,要做个有出息的人,要对得起这身军装。

当排长的日子是充实的,带着二十多个兵,训练、学习、生活,样样都要操心。

有个小兵叫小刘,刚入伍时特别想家,经常偷偷地抹眼泪,情绪很低落。

我就像当年班长对待我一样,耐心地开导他,陪他聊天,给他讲部队的好处。

我告诉他想家说明他是个有感情的人,但现在的职责就是当好兵,为家里争光。

慢慢地,小刘适应了军营生活,训练也越来越努力,还成了我们排的训练标兵。

看着他的成长,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这大概就是当干部的责任和乐趣吧。

那些年,我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到过很多地方,见过不少世面。

从戈壁滩到青藏高原,从东北平原到江南水乡,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开了眼界。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给家里写信,告诉父母我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新鲜事。

母亲不识字,每次都是请村里的文书给她念信,然后再口述让人代写回信。

她在信里总是嘱咐我要好好干,不要辜负了组织的培养,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

部队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几年,从青春年少到人到中年,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军营。

1987年,转业的时候到了,说不舍得是假的,这里有我青春最美好的记忆。

组织上安排我到地方工作,职级是副处,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离开部队那天,送行的战友排了长长一队,大家都舍不得这个朝夕相处的老战友。

小刘已经成了班长,他跑过来紧紧握住我的手,眼圈都红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要好好干,部队需要他们这样的骨干。

汽车缓缓开动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座熟悉的军营,心里五味杂陈。

到了地方,一切又要重新开始,机关工作和部队不同,更多的是文件、会议、协调。

刚开始有些不适应,总觉得少了部队那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做事拖拖拉拉的。

但是我很快调整了心态,用在部队学到的认真负责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

同事们都说我这个兵哥哥实在,干活不含糊,交给我的事从来不用操心。

慢慢地,我在新的岗位上站稳了脚跟,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保守到开放进取,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

我用在部队培养的适应能力和学习精神,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和老战友联系,大家虽然分散在天南海北,但感情依然很深。

老赵转业后开了个小店,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小刘后来也提了干,成了连长,还在部队里娶了媳妇,小日子过得挺美满。

每次聚会,我们都会聊起部队的日子,那些艰苦却充实的岁月。

老赵总是感慨地说,要不是当年在部队锻炼,咱们哪有今天的成就啊。

是啊,部队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纪律性,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

还有那种永不服输的韧劲,这些品质伴随着我们一生,成为面对困难时的支撑。

工作中遇到挫折,我就想起在部队时的那些训练,急行军的时候双腿像灌了铅一样。

但是咬咬牙就过去了,现在的困难比起那时候算得了什么呢。

家庭生活也很幸福,妻子是个中学老师,贤惠善良,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

她理解我的工作,支持我的事业,从来不因为我工作忙而埋怨什么。

儿子从小就很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后来考上了大学,学的是工程技术。

虽然他没有选择我的道路,但我尊重他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九十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变化更加剧烈。

有人下海经商发了财,有人炒股票赚了大钱,社会上的诱惑越来越多。

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

我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咱们端的是公家的饭碗,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

退休前的几年,我负责一个重要部门的工作,压力很大,责任也很重。

但是我始终记得部队教给我的那句话,困难面前不退缩,责任面前不推卸。

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我就会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事们都佩服我这种不急不躁的工作作风,说我有大将风度。

我总是笑笑说,这是部队培养出来的,经历过大风大浪,小风小雨就不算什么了。

那些年里,我见证了国家的巨大变化,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

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进入家庭,从书信联系到电话普及,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2010年,我正式退休了,那天办完手续,站在办公楼下回头看看这个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

心里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满足和欣慰,从一个农村娃到副处级干部,这一路走来不容易。

但是我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也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

退休后的生活很充实,每天早上到公园锻炼,和老伙伴们聊天下棋。

下午在家看看书,写写回忆录,把这些年的经历记录下来,也算是给儿孙留个念想。

偶尔还会到老年大学听听课,学学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嘛。

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内心很充实,有老伴陪伴,有儿孙绕膝,夫复何求。

最让我欣慰的是,当年的那些战友大多都过得不错,有的成了企业家。

有的成了技术专家,还有的像我一样在机关工作,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成就。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大家都保持着军人的本色,这是最可贵的。

老赵的儿子去年也当兵了,临走时特意来看我,说要向我学习。

我告诉他好好干,部队是个大学校,会让他受益终生的。

现在回想这一生,我觉得最重要的选择就是1974年那次入伍。

如果没有那段军营生活,就没有后来的提干,更没有转业后的顺利发展。

部队不仅给了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我的品格和精神。

这些财富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是伴随一生的宝贵财产。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好了,选择也多了,但我还是建议有条件的孩子去部队锻炼锻炼。

那里有最纯真的友谊,最严格的训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和老赵聊完天,我慢慢走回家,夕阳西下,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

回头看看来路,虽然有过迷茫,有过困难,但总体来说是幸福的。

从1974到现在,整整几十年过去了,那个瘦弱的农村少年已经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但是内心深处,我还是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轻战士。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人生,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见真情。

感谢那个改变了我命运的1974年,感谢给了我成长机会的绿色军营。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

如今坐在家里,看着墙上挂着的那张穿军装的老照片,心中依然激动不已。

那个英姿飒爽的年轻人,承载着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我想,这就是人生吧,有苦有甜,有得有失,但只要问心无愧,就算没有白活。

来源:富足豆浆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