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天发酵到全球博弈,酱油如何征服14亿人,却难入欧美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20:09 1

摘要:中国人对酱油的依赖,早已融入日常饮食的肌理。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消耗酱油达7.2升,若按常见的500毫升瓶装计算,相当于每年要“清空”14瓶。无论是八大菜系的经典菜式,还是家常菜的灶台烟火,酱油几乎无处不在,炒菜时提鲜、凉拌时增味、炖肉时上色,少了它,许多菜肴

中国人对酱油的依赖,早已融入日常饮食的肌理。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消耗酱油达7.2升,若按常见的500毫升瓶装计算,相当于每年要“清空”14瓶。无论是八大菜系的经典菜式,还是家常菜的灶台烟火,酱油几乎无处不在,炒菜时提鲜、凉拌时增味、炖肉时上色,少了它,许多菜肴仿佛就少了灵魂。

但有趣的是,这种“厨房刚需”并非全球共识。在欧美市场,酱油的存在感远不如在中日韩及东南亚地区强烈。一项调查显示,约44%的美国消费者每年仅食用1-2次酱油,30%的人每月吃一次,每周能吃3-4次的仅占15%。欧洲的消费量更低,以人均数据为例,瑞典每年人均消耗0.5千克,匈牙利0.4千克,德国0.37千克。一瓶500毫升的酱油,在中国厨房可能撑不过一个月,在欧美家庭却能用上半年。

同样是发酵调味品,为何酱油在不同地域的接受度差异如此之大?

中国的“酱”,最初并非液体。《诗经》中“醓醢以荐”的记载,“醓”和“醢”指的都是肉酱,是当时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调味珍品,普通百姓难以触及。直到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项“黑科技”:将豆浆晾晒100天,过滤后得到的黄色液体“酱清”,鲜香味美,这便是最早的酱油雏形。

到了唐朝,“酱清”被称为“清酱”,宋代才正式定名“酱油”,并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酿造工艺的成熟,中国酱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传统工艺发酵,讲究咸鲜醇厚,细分出生抽(调味)和老抽(上色),还衍生出蒸鱼、炖肉等专用酱油,甚至早餐店的肠粉汁,也能因酱油的调制呈现出千店千味。

而日本酱油的发展,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南宋时期(日本镰仓时代),一位日本僧人到浙江学习味增制作技艺并带回日本。意外的是,他发现储存味增的桶底沉淀着一层“黑水”,尝后竟觉异常鲜美,这便是日本酱油的雏形。不过,由于原始酱油颜色深、咸度高,与日本清淡的料理风格不符,当地人逐渐改良工艺:增加小麦比例,调整发酵流程,最终做出更甜、更清淡的酱油。

从此,中日酱油在口味上走向分化:中国酱油坚守咸鲜本味,适配复杂的烹饪需求;日本酱油则偏向鲜甜,形式也更多样,如添加海带的昆布酱油、混入话梅的梅干酱油等,多用于寿司、刺身、拉面等日式料理。

从消费量来看,日本人对酱油的喜爱甚至超过中国,日本人均年消耗量达9升,相当于18瓶500毫升装,而中国为7.2升。但从总产量而言,中国是当之无愧的“酱油大国”:2022年中国酱油产量788万吨,是日本的6.55倍,不过出口量仅18.34万吨,占总产量的2%,绝大多数仍“自产自销”。

中国酱油在本土市场“风生水起”,为何难以打入欧美?核心问题在于“水土不服”,具体可归结为三点:

一是烹饪习惯的冲突。中国饮食讲究“五味调和”,尤其看重鲜味,酱油中的谷氨酸钠能天然提鲜,让菜肴层次更丰富,比如炒菜出锅前淋少许酱油,便能画龙点睛。但欧美家庭更依赖烤箱,普及率超70%,烹饪温度多在180-220℃,且持续加热30分钟以上。这种高温长时间加热,会让酱油中的糖分和氨基酸碳化,产生苦味,不仅无法增香,反而“减分”,自然难以成为厨房常用品。

二是口味偏好的差异。欧美消费者的味觉早已被酸甜口味“驯化”,番茄酱、沙拉酱、BBQ酱等都是餐桌上的常客,而中国酱油的咸鲜风格,与他们的饮食习惯难以契合。反观日本酱油,却在美国打开了市场,某日本品牌近10年在美国市占率达60%左右,秘诀就在于投其所好:美国人对糖分的喜爱程度惊人,成年人均每日吃糖77克,是健康建议量的3倍多,一年能吃掉56斤糖。日本品牌抓住这一点,改良出减盐加糖的美式酱油,精准适配当地口味,再通过电视广告、商场试吃、食谱网站等方式引导消费,才站稳脚跟。

相比之下,中国酱油的海外市场仍依赖华人超市,龙头品牌的海外收入占比不足7%,根源还是口味差异未能有效弥合。

三是添加剂争议的影响。近年来,欧美市场掀起“清洁标签”潮流,消费者更关注食品成分,倾向选择添加剂少、更天然的产品。2019年《消费者报道》的抽检显示,11个常见酱油品牌中,有6个添加了味精等增鲜剂(符合国标),却因此被贴上“不够天然”的标签,影响了消费者信任。而日本品牌早早就主打“纯天然酿造”人设,甚至推出高价小众产品(如250ml无麸质酱油售价16.95美元,约合每斤243元),凭借“健康自然”的品牌形象获得认可。

面对欧美市场的挑战,中国酱油品牌并未止步。近年来,不少企业推出零添加、低盐版本,迎合“清洁标签”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酱油出口量达23.3万吨,同比增长18%,实现连续4年增长。虽然相比国内800万吨的年产量仍属“小众”,但已显现出加速出海的势头。

饮食偏好本就是一场“味觉习惯”的养成,中国人对奶酪的“抗拒”,与欧美对皮蛋的“不解”,本质上并无对错,只是“吃不惯”。酱油的全球之旅,实则是一场风味的跨文化对话,能否走进更多国家的厨房,关键在于能否理解并适配当地的口味与需求。

正如咸甜豆腐脑的争议永无答案,酱油的“出海之路”也不必追求“统一标准”,而是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找到与不同饮食文化的共鸣点。或许未来某天,中国酱油也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成为欧美家庭餐桌上的新选择。

来源:文资食鉴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