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全球60个经济体同时发动贸易战,引发资本市场动荡;特朗普制裁哈佛大学,叫停国际生签证;与马斯克公开决裂,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指责;9月10日,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在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
阅读即生活,书中有世界。读者朋友们晚上好,湛庐君与你回顾不平凡的一周。
CHEERS' WEEKLY | No.58
2025年的世界,尤其是美国,发生了多少巨变?
对全球60个经济体同时发动贸易战,引发资本市场动荡;特朗普制裁哈佛大学,叫停国际生签证;与马斯克公开决裂,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指责;9月10日,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在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
特朗普叫停留学生签证政策发布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指出:这种极端化认知恰如心理学中的“分裂”症状,摧毁培养与传承知识的机构,是对未来世代的重大罪行。
讨论“世界的进退”,最终需要建立在“理性”之上。平克重申——追求知识不是教授们的特权,而是人类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把当下正在经历的事件放在历史长河中,它处于什么位置?21世纪的20年代,会如何写入历史、对后世影响几何?
在这个大变局时代,需要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不仅是群体的对立,也是理性与极化的深层博弈。理性视角有助于超越情绪化叙事,把握历史演进的底层逻辑,“历史总在押韵”,悲观无益,唯有以乐观与务实应对不确定性。
2025-09-014
\\用阅读看世界\\2020年,疫情大范围扩散,中美贸易冲突频发,又逢美国总统大选,在这三个重大事件叠加的背景下,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井奎进入哈佛大学访学。
访学期间,李井奎用经济学思维作为利器,冷静又不失温度地观察和思考美国社会,带来新视角下的美国印象。
在《在哈佛看美国》一书中,李井奎洞察到美国文化中存在深刻的悖论:反智传统与知识分子传统的共存表明,美国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着矛盾的国家。正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那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的对抗正是这种“反智主义”与“精英传统”矛盾性的体现。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哈佛坚持网课政策,而特朗普政府以“反智”姿态要求线下复课,甚至以切断联邦经费为威胁。这种对抗并非偶然,而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阶层疏离与精英失灵的产物。
成书于2020年,《在哈佛看美国》对美国结构性问题的剖析仍具时效性。例如,种族矛盾、阶层固化、民粹主义等“痼疾”在拜登任期内未获根本解决,甚至因政治极化而加剧。书中对哈佛学人与学术思想、美国大选、市场经济等事件与话题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社会治理失效的根源探讨,为理解当前移民政策争议与反智浪潮提供了框架。
李井奎建议读者通过本书“正本清源”地认识美国:既非全然妖魔化,亦非理想化,而是将其视为复杂矛盾的集合体。在“大动荡周期”中,这种理性视角有助于超越情绪化叙事,把握历史演进的底层逻辑——“世界总在押韵”,悲观无益,唯有以乐观与务实应对不确定性。
02面对今年的“哈佛危机”,思想家、哈佛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提出五项改革建议:
制度中立:停止对无关议题的表态,避免沦为政治战场;
学术自由保障:废除强制“多元化声明”,恢复观点多样性(哈佛仅3%教师自认保守派);
抗议边界划定:禁止暴力干扰课堂,平衡言论自由与秩序;
课程结构优化:限制“觉醒术语”课程比例(仅占3%),强化基础学科;
治理透明化:赋予校友委员会实权,打破管理层封闭性。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这些建议与平克在《理性》中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理性是“运用知识实现目标的能力”,而非意识形态的角力场。他在《理性》一书提出7种理性工具,如贝叶斯推理、博弈论,恰可用于诊断哈佛病灶——例如用“概率思维”评估政策实效,而非陷入“全盘保留”或“彻底废除”的极端。
如果你仍然对“为什么要尊重知识”感到疑惑,不妨问问自己:每年因癌症去世的儿童人数,真的是你所能接受的吗?你对自己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感到满意吗?你对政府哪些政策真正有效、哪些其实是浪费已经有了完全清晰的判断吗?在当前的能源技术下,你真的能对气候的未来感到放心吗?
当人类应用知识的能力被严重低估,当捍卫理性沦为四面楚歌的少数派,史蒂芬‧平克以“理性工具”为号角,将理性再度推上进步的舞台,对抗不理性的声浪。
03当政治报复与民粹浪潮席卷全球,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分裂”时代的绵羊?
对抗“我方偏见”
人类天生倾向于捍卫所属群体的信念,这种认知扭曲在哈佛表现为自由派教师忽视能源需求、保守派妖魔化社会正义。《理性》提出的“认知谦逊”要求我们承认:真理往往存在于光谱中间。
重构“知识共同体”
李井奎教授重申:“历史总在押韵,悲观无益,唯有理性与务实能穿透迷雾。”这恰与平克倡导的“理性乐观主义”共鸣:文明的前行,始于个体对复杂性的包容,终于群体对知识的敬畏。
用“逻辑”构建顶层思维
你会发现,人们习惯了重态度轻事实,用立场代替是非,以情绪替代道理。但不必感到孤立无援或心灰意冷,改变世界的第一步,是认清它的逻辑。只有掌握了顶层思维,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AI会取代人类吗?在“躺平”盛行的时代,如何对抗“熵增”?马兆远教授推出了新书《世界的逻辑》,他对这些“时代之问”没有给出简单答案,但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框架。
《世界的逻辑》的颠覆性在于其磅礴的跨学科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它的“工具包”建立在更底层的数学、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基础之上,提供的不是零散的技巧,而是一套理解世界运行底层规则后的思维范式转换。
用「贝叶斯定理」优化跳槽决策,不再纠结 "选稳定还是选机会"
靠「熵增定律」理解为啥躺平只会越来越丧,“反熵”才是破局关键
被AI卷到慌?「哥德尔定理」撑腰:机器算不出“模糊的智慧”,这才是人类的bug级优势
思考最终落脚点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引人深思、极具洞察力和原创性的书的最大价值,是让我们明白:理解变化的关键,不是掌握多少术语,而是有没有一套能应对“意外”的逻辑和思维模式,一旦掌握了现象背后的“逻辑”,变化就一下子透亮起来——所有的复杂背后,都有简单的逻辑;所有不确定里,都藏着确定性的机会。
本期策划:xiaoyu
编辑:芦丁
来源:湛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