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政策既是我国建设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能级不断跃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政策既是我国建设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能级不断跃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外开放的制度性安排、配套支持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无一不是新时代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国家意志的体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决定》同时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引领,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新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制度型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开放的核心内容,中外合作办学则是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当前,全国共有11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境外高校在中国独立办学模式也已开启,这些都是教育领域制度型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不仅越来越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理念,更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国际间教育、科技、人文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出强劲生命力。
作为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得益于制度型开放的双重红利——发展与包容,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路径。
推进学术资源整合,构筑高水平科研平台
上海纽约大学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大学的体制优势,以基础科学研究学术思想为导向,建立全球优势学术资源良性流动机制,强调国际跨学科学者协同创新,在多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与美国纽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创设了相应的研究平台,包括脑与认知科学、计算化学、数学、物理、全球历史·经济·文化等5个联合研究中心。同时,对接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需求,创建了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纽约大学金融波动研究所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平台。这些研究平台的建设,不仅为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搭建了桥梁,更吸引了一批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各国院士在内的海内外顶尖人才加盟。
2014年11月27日,上海纽约大学金融波动研究所在上海陆家嘴成立,旨在通过金融计量技术创新平台为学术界、金融业界及政府监管决策部门提供具有全球价值的应用学术分析。近年来,该所研究也涉及环境、社会治理及气候变化引发的转型风险分析等。
2022年,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上海纽约大学开始筹建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这也是学校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整合上海纽约大学在城市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多学科优势,专注于城市科学在规划中的前沿研究,在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通过强调建筑、城市设计和城市发展等城市化实践,实验室开展数字智慧城市转型研究,将城市规划、城市数据科学、城市生态和城市地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聚焦于数字城市时空分析与可持续规划设计、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发展与模拟、城市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敏感城市蓝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等研究方向,实验室以学术研究为纽带,吸引了包括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莫(Paul Romer)在内的纽约大学诸多知名学者的加盟,同时汇聚了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的全球学术精英。
2023年,由上海纽约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市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正式落地。依托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部的科研力量,基地深度聚焦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领域,希望借助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充分交叉融合,深度挖掘人工智能背后的数理基础,推动应用理论算法解决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和智慧城市等工程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
立足前沿科学领域,推动基础研究与创新
作为一所中美合办的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致力于联结并汇聚来自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优质学术资源,并将自身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科研合作平台,畅通学术资源的全球流动。在高度国际化的教研生态中,跨学科研究模式的实践、全球高水平人才的集聚以及与国内外学术网络的深度联动等形成制度创新合力,为科研创新注入了持久动能与活力。近年来,上海纽约大学深耕前沿基础科学,其应用数学、物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陆续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刊物。
数学是上海纽约大学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共建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机制优势,不断拓展与全球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厚植土壤,也构建起一个紧密的小同行国际学术共同体,驱动协同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数学联合研究中心将应用数学的新领域和新方向作为重点学术研究方向,研究课题涵盖理论和应用概率论、统计力学、现代控制理论、偏微分方程、流体力学等多元方向。近年来,数学联合研究中心不仅产出了一批批享誉世界的优秀科研成果,也输出了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思想。中心成员林芳华、Chuck Newman、张骏等院士级学者,相继在概率论、数学物理、分析和应用数学等方向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其中,关于多粒子扩散有限聚集(MDLA)这一极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顶级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该成果为谣言传播、疾病与免疫系统博弈等复杂情景的模拟提供了创新的数学工具。
上海纽约大学物理学与数学教授张骏凭借其在流体物理和相关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 2024年欧洲科学院院士(Member ofAcademia Europaea,简称MAE)。图为张骏(左一)和学生在实验室
脑科学研究是上海纽约大学科技创新的又一重点领域。学校脑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与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紧密合作,以高级认知活动机制、与脑疾病相关的损伤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将研究工作拓展至人工智能与认知神经科学深度融合等领域。中心充分运用行为科学、神经科学、脑成像和计算建模等方法,聚焦视听知觉、言语与语言、学习与记忆及决策科学等领域的基础性及变革性研究,并正在开发新的实验和分析工具。学校神经与认知科学副教授田兴领衔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神经机制,解析幻听时大脑信号的“异常”。该成果挑战了神经科学领域近150年的传统观点,也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指明新的探索方向。这项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转载。学校2024年新引进的青年学者——数学与神经科学助理教授肖卓成,在视觉皮层建模中引入统计力学中的多尺度建模方法,实现了高效且兼顾生物学真实性的大脑建模。这一针对视觉皮层展开的研究,其建模方法有望在其他脑区得到更广泛的拓展和应用,从而构建出整个视觉系统的计算模型。
受试者在田兴实验室参与脑电实验
随着现代物理学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及研究方法更新,科学机遇与挑战也不断涌现。秉承“小而精”的原则,学校物理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探索新兴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涵盖原子、分子及光学物理学(AMO)、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学、纳米材料等。中心凭借独特优势,吸引了多位准聘-长聘制国际青年学者来华工作并投身科研一线,在开放、自由、鼓励原创的科研氛围滋养下,近年来原创成果颇丰。物理学副教授Pilkyung Moon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可以实现相对论的费米准晶体,从而为设计准晶体开启了一个新领域。这一创新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Science主刊。物理学副教授Tim Byrnes与中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教授团队携手合作,首次在室温激子极化激元体系中实现了时域“与”“或”“非”逻辑门功能,为大规模超高速逻辑运算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
正如校长童世骏所言,上海纽约大学这一国际化科创平台,真正实现了让国际学者“在最珍惜创造力的地方度过最富创造力的年华”。
上海纽约大学以实践汇集全球优秀学者的学术思想滋养教育的肥沃土壤,以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夯实优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通过国际学术共同体构筑人类从容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挑战的底层逻辑。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成就了中外合作办学“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教育交流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当“开放包容”成为跨越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时,中外合作办学便自然演进为链接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与人文对话的强劲纽带。深刻理解“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是更高质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必由之路,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创新实践中,也更加彰显教育开放中科技创新的生机与活力。(作者丁树哲系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朱蕙莉系上海纽约大学科研办公室副主任。图片由上海纽约大学提供)
作者:丁树哲 朱蕙莉
来源:神州学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