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盟友的血换自己的生,跑路界的祖师爷:英国军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14:37 2

摘要:“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被广泛引用的外交格言,在二战初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得到了最赤裸的诠释。4万法国士兵用血肉之躯抵挡德军进攻,为英军争取撤退时间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些被他们护送上船的英国盟友,很快就会在希腊、挪威和克里特岛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被广泛引用的外交格言,在二战初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得到了最赤裸的诠释。4万法国士兵用血肉之躯抵挡德军进攻,为英军争取撤退时间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些被他们护送上船的英国盟友,很快就会在希腊、挪威和克里特岛重复同样的剧本——用盟友的牺牲,换取自己的全身而退。

1940年5月,德国装甲部队将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历史上称之为“敦刻尔克奇迹”的撤退行动,实则是英国单方面的生存游戏:

33.8万撤离人员中,英军占比超过75%,法军仅占不足25%。当最后一批船只离港时,仍有数万法军留守海滩被迫投降。

英军指挥部明确要求法军“负责后卫掩护”,甚至暗中扣留法军船只使用权。一名法国军官在日记中愤慨:“我们既是盾牌,又是弃子。”

德军突然停止进攻的“停止命令”,实则是希特勒向英国递出的橄榄枝——他希望保留英国实力,为日后和谈留余地。

敦刻尔克只是英国“撤退战略”的序幕:

1940年4月,英法以“援助芬兰”为名出兵挪威,实则企图控制瑞典铁矿通道。当德军反攻时,英军率先撤离翁达尔斯内斯港,留下挪威军队独自面对强敌。一位挪威士兵嘲讽:“英国人的友谊就像北极的阳光——耀眼却毫无温度。”

1941年4月,5.7万英联邦军队登陆希腊,宣称要阻挡德军。然而当德军突破防线时,英军竟未发一枪便放弃温泉关阵地,连夜登船逃跑。希腊陆军总参谋部愤怒地发现:英军早已秘密备好撤离计划,却从未告知盟友。

1941年5月,德军空降入侵后,英军指挥官弗雷伯格第一时间报告“局势绝望”。尽管当地守军浴血奋战,伦敦却已下令优先撤离英国籍士兵。最终1.8万人被俘,多为希腊和澳大利亚部队。

这种“祖传套路”深植于英国的地缘政治传统。早在1720年格伦汉姆海战中,英国舰队见瑞典败给俄国便立即撤军,指挥官名言:“先生们,我们已履行职责”已经成为历史讽刺。

自18世纪起,英国始终奉行“力量均衡”政策,帮助欧洲第二强国打击最强势力(如资助普鲁士对抗法国,后期又联合法国遏制德国),永远让自己扮演“离岸操盘手”。

1914年马恩河战役前夕,英军总司令弗兰奇竟计划单独撤兵回国,若非陆军大臣基奇纳亲临前线强行制止,巴黎可能早已沦陷。

英国这种行为的底层逻辑残酷却有效。作为岛国,人力是最宝贵战略资源。丘吉尔私下说过:“每一个英国士兵都比坦克更值得保存。”

出于殖民心态,帝国思维中将盟友分为三六九等,本土英军>自治领军队(澳新加)>殖民地部队>欧洲盟友。这种等级直接决定撤退优先级。

每次撤退都被包装成“英勇求生”,敦刻尔克被颂为“民族精神胜利”,却鲜少提及法国舰队的牺牲。

英国的行事风格给当代国际关系留下深刻启示:盟友本质是筹码,“不能责怪英国,但绝不能信任英国”。

道德让位于利益,1941年6月丘吉尔宣布支持苏联时,其私人秘书记录道:“首相高兴地说:希特勒终于咬了苏联这块硬骨头”,全然忘却此刻苏联正孤军血战。

英国总能用华丽辞藻包装利己行为,从敦刻尔克“奇迹”到俄乌战争的表态,话术永远为利益服务。

历史反复证明:在国际政治牌桌上,英国永远是那个最冷静的玩家,随时准备掀桌离场,只留盟友承担赌注。#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