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秋,沈仕林(笔名:云丘)的短篇小说集《神仙住的地方》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并不讲述神仙,而是聚焦于凡人悲欢的作品,像是他从蒙顶山的云雾中撷取的一捧清露,折射出一个茶乡文人半生的行走与思考。而就在一年前,他的长篇诗作《蒙茶之思》早已如一粒深埋的茶种,在文化
蒙顶山茶园风光
2025年秋,沈仕林(笔名:云丘)的短篇小说集《神仙住的地方》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并不讲述神仙,而是聚焦于凡人悲欢的作品,像是他从蒙顶山的云雾中撷取的一捧清露,折射出一个茶乡文人半生的行走与思考。而就在一年前,他的长篇诗作《蒙茶之思》早已如一粒深埋的茶种,在文化的土壤中悄然发芽,蔓延出一片意想不到的绿意。
在云雾缭绕的蒙顶山间,沈仕林以茶为笔,书写着半生痴恋。这位生于茶乡、长于茶乡的茶文化研究者,用数十载光阴咀嚼茶香中的文脉,在古籍与茶园间穿梭,终将满腔乡愁凝为《蒙茶之思》的千行诗韵。从在地方志编纂中心的茶文化研究,到退休后的诗意迸发,他的创作历程恰似一壶蒙顶甘露——初尝清苦,回味甘醇,余韵绵长。
沈仕林在茶园内
方志耕耘
为吴理真正名的文化捍卫
沈仕林与茶的缘分,早在孩提时代便已注定。生长于茶乡名山,他的童年记忆总是萦绕着茶香。“记得小时候,每到采茶季节,整个山头都飘着茶歌。”沈仕林回忆道,“那些采茶姑娘的手指在茶尖飞舞,就像在弹奏一首古老的乐曲。”
进入名山区地方志编纂中心工作后,沈仕林开始了系统的茶文化研究。他埋首于古籍文献之中,从《华阳国志》到《茶经》,从《名山县志》到民间茶谱,一点一点梳理蒙顶山茶文化的脉络。
创作《神仙住的地方》《蒙茶之思》的种子,早在十余年前就已埋下。
“在地方志编纂中心的那些年,我就像个寻宝人。”他后来在自己的诗文集《遗珠》中写道:“在故纸堆里寻宝,需有茶人般的耐心。每一颗被遗忘的珍珠,都等着用时代的清水洗净,再串成文明的项链。”
真正的创作触发点,源于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捍卫战”。一位外地学者公开发文,质疑茶祖吴理真的真实性与权威性。这在沈仕林看来,无异于动摇了蒙顶山茶文化的根基。“世界茶文化发源于中国,中国茶文化溯源至巴蜀,而巴蜀茶文化的源头,绕不开名山,更绕不开吴理真。”他内心的火被点燃了。
56岁的沈仕林毅然提笔,写下《吴理真身份辩》一文。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异常艰辛。他白天查阅古籍,晚上挑灯夜战。妻子记得他深夜在书房喃喃自语:“不能让人抹去茶乡的根啊。”他引用《四川通志》《名山县志》等古籍,结合当地民间传说,层层论证吴理真作为植茶始祖的历史地位。最终,这篇论文以扎实的考据和严密的逻辑,赢得了学界的认可,为蒙顶山茶文化正本清源。
这场论战背后,是沈仕林在地方志编纂中心十年磨一剑的积淀。他常说:“修志如制茶,杀青去伪,揉捻成形,慢火焙出真知。”
这场论战让他意识到,单篇论文的力量终究有限。“就像茶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生长,茶文化也需要更丰沃的叙事土壤。”这个想法,成为他后来创作《蒙茶之思》的最初契机。
他心中萌生了一个更宏大的念头:要用一种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形式,为蒙顶山茶立传。
诗意绽放
创作一韵千年的文化史诗
在完成《吴理真身份辩》后,沈仕林的创作激情如春茶勃发。
他先后创作了《蒙山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研究》和《蒙茶之思》,这些作品从不同维度支撑起蒙顶山茶文化的阐释体系。
《蒙山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研究》的写作源于一个契机。当他在《四川地方志》上读到刘时和的《漫谈四川的禅茶文化》后,深受触动。“刘先生的文章让我看到茶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可能——不仅是考据,更是感悟。”他接受雅安市社科联的项目资助,开始这项研究。
研究过程远比想象艰难。为梳理“敬茶为礼、清茶廉心、和茶共济”的核心价值,他走访禅寺、请教农学家,甚至连续数月泡在档案馆比对茶税碑文。
“许多概念对我来说几乎是空白。”他回忆道,“就像在迷雾中摸索茶山的路径。”转机出现在一次茶友聚会上,一位老茶农的话点醒了他:“茶文化不就是人在茶中悟出的道理吗?”这句话让他茅塞顿开,最终从禅茶一味、茶礼茶德等角度,完成了这项研究。
而《蒙茶之思》的创作,则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早在2013年,他在查资料时就有了创作灵感,并完成了初稿。文友们在称赞的同时也提出建议,“我也觉得有些欠缺,但确实改不动了!”那种无力感,并非才思枯竭,而是深感自身视野与修为尚未到达足以匹配这一题材的顶峰。于是,他选择将诗稿搁置,如同将一饼新茶放入陶罐,等待时光的陈化。
2018年退休后,他带着全新的视角重启创作。这一次,他决定将视野扩展到世界茶文化格局,用史诗的宏大叙事来展现蒙顶山茶的历史地位。最终,他找到了属于《蒙茶之思》的独特形式——史诗。他重新拟订提纲,将全诗分为茶源、茶道、茶人、茶事四个篇章,并以极其严苛的自律为其戴上格律的“镣铐”:全诗押“en”韵,一韵到底,象征茶文化源流的绵延不绝;每章节限定八行,结构整饬,如茶垄般整齐又富有节奏。他说:“这就像炒茶,火候、手法都有讲究,才能锁住那份‘形美、香高、味醇’。”
“这样的形式设计是有意为之。”他解释说,八行体象征茶事的八个环节,而统一的韵脚则暗示茶文化的一脉相承。这些诗句既保持了古典诗的韵律美,又融入了现代诗的意象表达。
《蒙茶之思》出版一年来,并未在喧嚣的书市中掀起滔天巨浪,却像一道清幽持久的茶香,浸润了许多茶文化研究者与文学爱好者的心田。它被称作“一部用脚走出来的诗”“一首为蒙顶山茶立的传”。有人惊叹于其宏大的史诗架构,从世界茶文化的源流写起,最终收束于蒙顶山的一芽一叶;有人沉醉于其独特的诗体形式,八行一节,一韵到底,读来如茶汤入喉,回甘绵长,气韵贯通。
更深的共鸣,在于诗中那股磅礴而克制的乡愁。这不是小桥流水式的私人感怀,而是以茶为舟,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图腾,驶向更广阔的历史深海。许多离开名山的老乡说,读这本书,“像喝了一杯刚沏好的蒙顶甘露,舌尖是甜的,心头是烫的。”这或许正是沈仕林所期望的——它不仅是文字,更是一封可以品饮的乡书。
桑榆晚景
茶香书韵中的文化传承
如今的沈仕林,仍每日清晨泡一盏蒙顶黄芽,于茶香中读书写作。《神仙住的地方》中许多故事源于他退休后的采风和早年间的积累,如与老茶农闲聊、听村妇讲山间传说。他说:“茶叶沉浮间,藏着人间百态。”
他常笑称自己“退而不休”,因为茶文化的传播从未止步。有人问他为何不写城市繁华,他答:“我的笔只愿为故乡的茶叶蘸墨。”
《神仙住的地方》书名看似缥缈,内里却扎根于名山区的泥土与茶香。书中“人在旅途”“笑面聊斋”“民间故事”三辑,如同蒙顶山茶的三重冲泡——初尝是现实百态,再品有魔幻寓言,回甘则是乡土记忆。其中《但洁种茶》以纪实笔触描绘茶农的坚守,《求医》《路上》则映照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挣扎。这些故事并非虚构的仙境,而是沈仕林以茶乡人的眼睛捕捉的“人间真味”。
而这部小说集的诞生,恰与《蒙茶之思》诗意呼应,它们同源于一片土地的滋养,同归于一种文化的守望。
《蒙茶之思》的主线是文化的寻根,而其暗线,则是茶乡山水与人文给予作者的无尽灵感。沈仕林的文学创作,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他的早期散文集《想雨》,写的便是蒙顶山的雨。那“如烟似雾,细密绵长”的雨丝,滋润着万亩茶园,也浸润了他的笔端:“雨是茶的知音,也是诗人的灵感。它落下的声音,就是蒙顶山在呼吸,在低语。”这篇充满灵性与乡愁的文字,早已预示了他日后创作的方向。
而《遗珠》,则是他专门描写蒙顶山茶文化的诗文集,也源于他在名山区地方志编纂中心工作时的感悟。他将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茶人、茶事、茶俗,称为“遗珠”,并矢志要将它们一一拾起,擦亮。正是这些日常的积累与情感的沉淀,最终在《蒙茶之思》中汇聚成河。
如今,退休后的沈仕林生活愈发纯粹。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以一种更从容的姿态,继续着他的文化守望。《神仙住的地方》的出版,便是他文学创作上的又一次探索。这部小说集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只有平凡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况味。这与他研究茶文化、书写茶史诗的路径看似不同,内核却惊人一致:对人的关怀,对土地的深情。
他依然会去蒙顶山走走,看茶农采茶,与老友品茗。他人生的后半程,与蒙顶山茶早已融为一体。他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那片土地的滋养:以笔为锄,以墨为水,在心田里耕耘着一片永不凋零的文化茶园。
采访后记
茶香墨韵:
沈仕林的文化苦旅与精神原乡
《神仙住的地方》写的是人,是土地,是沉静流淌的生活本身;而《蒙茶之思》,则是他将魂牵梦萦的茶文化,以诗为鼎,以史为薪,熬煮出的一盏清茶。两者看似体裁迥异,精神脉络却一脉相承——皆源于那片名为“名山”的土地,成于一位赤子数十年的文化苦旅与诗意守望。
沈仕林的短篇小说集《神仙住的地方》书中没有神仙,只有茶乡土地上鲜活的人与事,一如他笔下的蒙顶山茶——质朴却深蕴灵性。而在此一年前,他的长篇诗作《蒙茶之思》早已在名山文化界泛起涟漪,成为解读蒙顶山茶文化的一把密钥。从名山区地方志编纂中心的青灯黄卷到为茶祖吴理真正名的奔走,从早期诗文集《遗珠》的诗意呢喃到《蒙茶之思》的史诗气象,沈仕林用半生时光,将一片茶叶的重量化为千钧文字。
沈仕林的创作历程不仅仅是个人的文学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他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传说、技艺和价值记录下来,传播开去。
他的诸多作品,是他用生命熬煮的一盏茶,里面泡着整个蒙顶山的春天,也泡着一个文人毕生的热爱与坚守。
这盏茶:初时微苦,是为考据的艰辛;回味甘甜,是为发现的喜悦;余韵绵长,是为文化的传承。
这盏茶,敬天地,敬先祖,敬故乡,也敬每一个在浮世中,仍愿品味文化清醇与乡愁深意的人。
《蒙茶之思》和《神仙住的地方》出版后,有人问沈仕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望着窗外的茶山答道:“当我看到年轻人因为这些作品而去了解茶文化时,我知道,蒙顶山的茶香还会飘得更远。”言语间,烟霞在茶丛袅袅升起,仿佛连结了千年茶史与未来茶事。在这氤氲的茶香中,一位茶乡之子的乡愁,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安放方式。
来源:生态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