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重返家园的生态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09:57 1

摘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退猫进”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生态移民疏解核心区人类活动、建设生态廊道修复破碎化栖息地、推动社区产业由“靠山吃山”转向“护山富山”等一系列实践,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正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雅

□ 转载至《雅安日报》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在青山云雾的环抱里,与蜿蜒河流、错落屋舍相融,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就的诗意栖居画卷 本报记者 郝立艺 摄

在大熊猫的“伞护效应”下,雅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高华康 摄

□本报记者 郑雨莎 吴丹

近年来,雅安野生大熊猫“出镜”频次显著增加,游客与村民多次偶遇“国宝”。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退猫进”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生态移民疏解核心区人类活动、建设生态廊道修复破碎化栖息地、推动社区产业由“靠山吃山”转向“护山富山”等一系列实践,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正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雅安扎根。

家园重塑,人与自然共生

今年以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游客在公路旁多次偶遇野生大熊猫。野生大熊猫频繁“出镜”的背后,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生态保护措施的持续显效与社区参与机制的日益完善。通过推进“人退猫进”战略,雅安不仅为野生动物腾出生态空间,更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的新路径。

9月9日中午,宝兴县蜂桶寨乡熊猫新村一民宿迎来一批外地游客,负责人李云均正热情招待。自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宝兴县按照“人退猫进”战略引导生态移民,39户168人从山区迁至此处。

47岁的李云均曾以开货车为生。在汉白玉开采高峰期,他每日凌晨三点上山拉货,起早贪黑。2016年,得知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建设,汉白玉粗放开采模式将淘汰,他果断卖车返乡,开办了村里的首家民宿。

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雅安启动,大量粗放产业转型或退出。

回首往事,李云均感慨:“这一步走对了。现在开了农家乐,赚钱顾家两不误。”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社区,熊猫新村肩负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重使命。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成为破题关键——昔日的伐木工成为护林员,满山青翠化作发展资源。

“绿水青山成了资源与资产,既留家园于熊猫,又拓活路于村民。”邓池沟村党总支书记乔显红介绍,通过设置生态管护与社会服务岗位,村民由“生产者”变为“保护者”。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邓池沟村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的鲜活样本。

生态廊道,连通“熊猫走廊”

栖息地破碎化长期威胁大熊猫生存与繁衍。建设生态廊道,即通过修复植被、优化阻隔道路等方式,连通“熊猫孤岛”,促进种群交流,降低小种群灭绝风险。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启动后,廊道建设迎来统一系统规划。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松介绍最新成果时表示:“监测显示,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矿山修复和廊道建设推进,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生态廊道如同大熊猫的‘高速公路’。”杨志松解释道,“通过修复破碎化栖息地,不同种群得以重新联系,对遗传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有野生大熊猫340只。为加速栖息地“缝合”,规划建设拖乌山、泥巴山、二郎山等3条生态廊道。

清晨阳光洒在拖乌山廊道,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一段廊道中,石棉玉山竹、丰实箭竹等植被已一米多高。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代勤龙介绍,此处是野生大熊猫从“公益海”至“石灰窑”种群的必经之路。

因国道108线和京昆高速阻隔,小相岭山系“公益海”与“石灰窑”两大熊猫局域种群缺乏基因交流。拖乌山成为连接关键。2022年,拖乌山廊道栖息地恢复项目启动,含桥梁搭建与植被恢复。目前完成1000亩栖息地改造,设8个监测样方,评估植被群落与主食竹生长。

DNA数据分析显示,野化放归大熊猫“张想”“张梦”经拖乌山廊道从栗子坪迁至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张梦”又返回公益海区域。放归大熊猫在两县间畅通穿梭,印证了廊道建设价值。

在荥经县泥巴山,一道特殊“鹊桥”横跨山岭。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科研监测负责人付明霞介绍,泥巴山连接大相岭与邛崃山山系。国道108线沿线人类活动频繁,加上上世纪60年代森林砍伐,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被隔离。建设廊道关键在于改造不适宜栖息地,参照理想状态,按退化类型采取措施,建成真正适合大熊猫与野生动物的家园。目前累计改造栖息地7000余亩,补植本土阔叶树种超10万株。

无人机俯瞰,可见泥巴山廊道修复区山脊线上的环状廊带。曾被公路割裂的栖息地,正通过科学干预加速“缝合”。监测数据印证成效:随着大相岭与邛崃山系成功连接,红外相机在廊道附近4次记录到“母带仔”画面,累计拍摄野生大熊猫影像超2000条。

生态廊道效益远不止于大熊猫。泥巴山廊道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四川山鹧鸪、小熊猫、黑熊、羚牛等频频“出镜”。

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建成生态廊道2处,1处正规划中,修复受损栖息地2700余亩,累计生态修复7000余亩,初步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栖息地保护网络。生态廊道如山脉间为野生动物搭建的“鹊桥”,不仅帮助大熊猫种群交流,更惠及同域动植物,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

人猫共生,谋发展新平衡

随着大熊猫栖息地生态逐步恢复,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新课题。

7月31日,杨志松在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推进集体资源共同管理模式,签订334份合作保护协议,建立81个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打造8处重点入口社区。

9月9日清晨,阳光穿透龙苍沟镇树冠,洒在木栈道上。鸟鸣声中,“貊貊”雕塑静立,以大熊猫为原型的形象IP,已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鲜明标识,吸引众多游客。

2022年,当地注册成立貊貊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龙苍沟镇为主阵地,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公司总经理黄文俊认为,交通区位是入口社区最大优势,文旅产业基础薄弱反为打造高品质特色旅游目的地留下空间。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万年村,熊猫元素随处可见:彩绘墙上“貊貊”憨态可掬,路牌、民宿招牌乃至灯柱皆融入大熊猫造型。村内“貊貊空间”展馆中,游客聆听讲解:“从800万年前始熊猫至如今‘国宝’,这部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史诗。”“貊貊空间”不仅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形象展示、文化传播与自然教育基地,更是文旅新业态代表。

龙苍沟镇党委书记韩德弘扬表示:“我们不仅要让这里成为网红打卡地,更要使其成为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传播的窗口。”

距万年村十多分钟车程,便抵“熊猫民宿村”发展村。晨雾中,川西风格民居依山而建,村民周洪正修剪花草,笑言:“以前靠砍树挖煤吃饭,现在‘卖风景’过日子。”

发展村森林覆盖率97.5%,曾是有名“煤炭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村有小煤矿、小水电站32家,“家家打煤炭、户户砍木头”是真实写照。随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推进,粗放产能淘汰,发展村迎来转型。

“我们通过‘三个三’模式推动转型,即3名书记做示范、3支队伍强带动、3张清单抓规范,实现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富山转变。”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舒启恒介绍,昔日的挖煤砍树者,今成护林员或民宿业主,全村现发展64家民宿。

近年来,村里成立“熊猫民宿联盟”,统一管理、规范经营,推动产业从1.0向2.0升级。

如今,发展村依托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桌山山脉和珙桐林带等生态资源,建成集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民宿,实现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荥经县明确提出打造“自然教育第一县”目标,积极推进人猫和谐共生实践。自2017年起,该县在严道街道、龙苍沟镇、牛背山镇等多地开展“自然教育进社区”“自然教育进学校”等系列活动,推动国家公园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价值双赢。

后记:从伐木采矿到守护青山,从路遇大熊猫到共建生态廊道,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的探索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人类的退,是为了生命更好的进。当红外相机记录下大熊猫“母带仔”的身影,当“貊貊”成为自然教育的符号——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不再是一道选择题。

这里的每一片竹海、每一座廊道、每一个转身的“护山人”,都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编后语

十年风雨,山河新貌。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雅安这片热土上结出了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的硕果。我们从矿山的绿色涅槃、社区的共建共享、科技的智能守护,到“人退猫进”的生态故事,不仅看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物种的回归,更见证千万普通人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富山”的转身。他们中有矿工变身管护员,有主妇成为民宿管家,有青年扎根科研一线——国家公园的建设,本质是一场发展方式的重塑,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重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此不再是理念,而是鲜活现实。雅安的回答,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温度与智慧的样本。

来源:生态雅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