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坊巷制度由来已久,坊与巷都是城区民众聚居的区域,相当于先秦时的闾里。“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自古以来,福州三坊七巷就是高官显贵和名士大儒的聚集之地。三坊七巷的风华,不仅在于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更在于它是名人荟萃之处、文采风流之所,是福州精英
中国的坊巷制度由来已久,坊与巷都是城区民众聚居的区域,相当于先秦时的闾里。“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自古以来,福州三坊七巷就是高官显贵和名士大儒的聚集之地。三坊七巷的风华,不仅在于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更在于它是名人荟萃之处、文采风流之所,是福州精英文化的象征,是闽都精神的凝聚地。
然而,当我们回顾其繁华峥嵘的时候,那些流溢于坊巷间的民风民俗更像一丝丝春雨,悄无声息地落进了人们的心田。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民俗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一种文化。
三坊七巷的节俗活动,最热闹的当数南后街元宵时期的花灯。据宋淳熙《三山志》记载,福州上元燃灯是从唐代就开始的。清乾隆《福州府志》载:“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盛。”在这几日,福州的夜晚明如白昼,街上各色花灯光彩夺目。
而福州灯市,最繁华的地方就是连接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据说,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后街灯市的花灯店比肩接踵,达数十家之多。民国时期,后街的灯市依旧繁华。郑丽生《元宵但看初八灯》曰:“火树银花耀眼明,后街风月乐难胜。游人如沸春如海,但看元宵初八灯。”
元宵节除了赏花灯,还有集中于闽山庙的“看鳌山”“斗宝”“转三桥”等活动。“鳌山”之设,由来已久。《三山志》“彩山”条记载:“州向谯门设立,巍峨突兀,中架棚台,集俳优娼妓,大合乐其上。”鳌山的体积颇大,从正月初十起就开始搭建,亭台楼阁、假山流水,甚至是可以移动的人和动物等,都搁置其上。等鳌山顶上的彩灯一亮,更是令人赞叹。清乾隆《福州府志》亦载:“庙刹驾鳌山,玲珑飞动。又为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俳优百戏,煎沸道路,箫鼓喧阗,至于彻夜。”
“闽山庙里赛灵神,水陆珍馐满案陈。最爱鲜红盘上果,荔枝如锦色犹鲜。”这样奇珍荟萃的“斗宝”活动,在福州地区估计也只有官宦云集的三坊七巷才举办得起来。而“转三桥”是元宵闽山庙会中的一项特色文化,俗传为祈吉兆,以保一年无病。在十五之夜,福州的闺秀少妇穿红着绿、簪花佩玉,到闽山庙中烧香拜佛之后,结伴从数座桥上走过,俗谓“转三桥”。明徐熥《闽中元夕曲》云:“彤檐高揭露妖娇,月色灯光映翠翘。年少路旁虚送目,良家女伴转三桥。”这亦不失为青年男女偶结良缘或传达情意的好时机。
喧哗嬉闹的元宵过后,端午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午时书,盖自前明已然,亦桃符之别调也,相传徐振烈自作门前午时书云‘门幸无题午,人惭不识丁’,曹石仓先生以此赏异之。”曹石仓即曹学佺;徐振烈即徐五,乃是明代一屠夫。旧时午时书的佳句颇多,却只有这一居住在三坊七巷间的屠夫所写能为曹学佺所赏识,这也说明了此间文风之盛。
宋郑性之祭灶的故事,也是这里的节俗文化之一。焚以送灶云“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此亦坊巷之故事也。
“民以食为天”,坊巷之中的百姓自然也离不开饮食。然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人们已然摆脱了饥饿的困扰而更进一步去留意佳肴时,美食就成为一种文化了。这样悠长的坊巷间,也曾飘荡着传之后世的美味芬芳。
萨伯森《垂涎续录戏咏》之《光禄坊乡绅店》曰:“玉尺山边宅第新,旁开小店号乡绅。佳肴二簋休嫌少,不让郇厨有八珍。”光禄坊中的“鼎日有”肉绒(肉松)也是远近驰名的福州特色美食。闽菜之首“佛跳墙”的发明,亦与三坊七巷中的杨桥巷有着颇深的关系。据郑春发徒弟、名厨师强祖淦先生介绍,“佛跳墙”乃是受到了杨桥巷“钱庄”老板娘的启示而创制的。另有说法,安民巷34号是福州老字号“观我颐”糕饼商的故居。
“春暖华堂人衣锦,月明水榭客听歌”,这是有关衣锦坊的一副楹联。观戏听曲,是百姓们所喜乐之事,富贵人家尤甚。水榭戏台是福州城内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水上戏台,位于衣锦坊的一处郑氏宅院中,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颂。衣锦坊中的欧阳氏花厅,有一覆龟亭,也兼做戏台用,亭边的大厅、厢房为观众席,玲珑精致、优雅清静。安民巷鄢家花厅中亦有一戏台,平日常有票友聚会。
这些庭院中的戏台,常常唱演着福州的伬唱、评话等曲艺节目,传播着流动于曲律间的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给平日幽静的坊巷填上了“洋洋乎盈耳”的悠扬。而更为有趣的是,台上演绎的扣人心弦的剧情,往往就是发生在坊巷间的真实故事。这种被不断重演的历史,往往更加激发起坊巷人家深切的情感共鸣。闽剧的经典剧目《荔枝换绛桃》《甘国宝》《陈若霖斩皇子》等,演绎的便是曾居住于三坊七巷中人物的英雄传奇、悲欢离合,给闽剧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呵呵道人诗草》中描述了福州戏曲演出的情况:“歌风情,心欲醉;歌苦节,涕欲坠。文章自古伦常地,不及‘洋歌’入人易;灯杆高揭‘儒林’标,傀儡居然登场试……”而今,修复后的水榭戏台已经对外开放了,我们期盼着古老的风华能够在这里重现。
花仓前花市,是三坊七巷民俗文化的又一缤纷体现。花仓前原称仓前街,位于文儒坊和光禄坊西之间的环城河岸,因此街是制花的手工作坊的聚集地,故又有“花仓前”之称。这些作坊所做的花称为象生花,又称绒绢花、通草花等,色彩鲜艳,形态各异,深受福州妇女喜爱。旺季时,妇女们成群结队地前来买花,热闹非凡。入夜后,小贩们肩挑担子,沿街叫卖,也别样动听。
于是,我想起了居住于三坊七巷中的诸多才女,除了所熟悉的冰心、庐隐、林徽因这些名字外,“福州八才女”也在闽中流传着芳名。若没有坊巷中才女们的映衬,这繁盛的花市怕是有几许失色了。如今花市虽然消失了,但夏秋时节,飘动于福州大街小巷的茉莉、玉兰的芬芳,仍会提醒人们想起这昔日的花和与花相媲美的才女们。
旧时省内各州县在三坊七巷设有试馆,每天文人、学者、生员来往不绝,南后街的书铺业便应运而兴,并逐渐形成一条专营线装古书、碑帖字画和文房四宝的文化古街。
南后街的书坊,始于明末清初,那时这里书坊林立,多达二三十家,居福州之首。清朝时曾有广州旅闽的文人王国瑞逛完三坊七巷后,写了一首诗:“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把南后街比作北京正阳门外的琉璃厂,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时至清末,南后街较为著名的书坊还有14家,如醉经阁、聚成堂、陆记等。
三坊七巷的这些书铺,除了从事古旧图书、字画的销售、裱褙外,其中一些还兼营刻书,前店后坊,集图书的出版与销售于一体。南后街的刻书坊,继起于宋明时期“天下客商贩者如织”的闽北建阳刻书坊衰歇之后,为福建古代刻书业点亮了最后的辉煌,也为近现代福建出版业向省城福州的集中奠定了基础。
三坊七巷中的民俗与福州文人的诗词相融合,是坊巷中文人情致与民间风俗相映成趣的一种体现。当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相碰撞,当文人意趣与世俗百态相融合时,三坊七巷中的民俗文化便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异趣纷呈了。(赵麟斌)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