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冰淇淋事业部解散了,为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09:54 1

摘要:茅台冰淇淋的诞生,本质上是传统酒企对年轻市场的“降维打击”。当53度飞天茅台被注入冰淇淋时,茅台试图用奢侈品基因重构快消品市场——每杯含2%茅台酒的产品定价59-66元,黄牛市场一度炒至近300元。这种“白酒+甜品”的混搭确实制造了现象级传播,上市初期单日销售

2025年成都糖酒会上,茅台展台已不见冰淇淋与巧克力的踪影。这个曾以“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为噱头的现象级产品,在烧掉数亿营销费用后黯然退场。

这场历时三年的“青春税”实验,不仅暴露了传统酒企面对代际更迭的焦虑,更揭示了商业逻辑与消费文化之间的深层断裂。

茅台冰淇淋的诞生,本质上是传统酒企对年轻市场的“降维打击”。当53度飞天茅台被注入冰淇淋时,茅台试图用奢侈品基因重构快消品市场——每杯含2%茅台酒的产品定价59-66元,黄牛市场一度炒至近300元。这种“白酒+甜品”的混搭确实制造了现象级传播,上市初期单日销售额突破250万元,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暴涨近240%。然而,表面的繁荣掩盖了结构性矛盾——消费者为猎奇买单后,复购率断崖式下跌,社交平台上“智商税”“酒精消毒”的负面评价占比飙升。

这种短命繁荣的根源,在于企业误将“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茅台试图用冰淇淋完成品牌认知的强行移植,却忽视了核心矛盾:年轻群体对传统酒桌文化的抗拒,本质上是对权力规训式社交的反叛。当年轻人用“花70块吃酒精冰淇淋不如买江小白兑奶砖”的段子解构产品时,这场跨界已注定沦为流量的单程票。

更深层的溃败源自产品基因的撕裂。为维持2%的茅台含量,每吨原料成本高达12万元,导致毛利率仅28%,远低于白酒主业90%的暴利空间。经销商很快发现,卖100杯冰淇淋的利润不及1瓶飞天茅台,渠道动力迅速消退。而保质期仅12个月的特性,更让库存成为定时炸弹——2024年北京部分超市里,大量临期产品最终以三折价格进入尾货渠道。

这种商业悖论暴露了传统酒企的认知偏差。他们将冰淇淋视为触达Z世代的“特洛伊木马”,却未意识到冷饮市场的核心是即时性与便利性。对比哈根达斯78%的销量来自便利店渠道,茅台冰淇淋执着于高端商场的体验店模式,与目标人群的消费场景严重脱节。当茅台1935通过价格下探实现销量翻倍时,冰淇淋业务却因脱离白酒的价值内核沦为鸡肋。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传统酒文化与新消费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数据显示,20-30岁人群中70%偏好低度酒,仅12%选择白酒;果酒、精酿啤酒等新品类增速远超传统白酒。年轻人并非抗拒酒精,而是拒绝被捆绑在“忠诚度测试”的酒局文化里。茅台冰淇淋试图用奢侈品光环制造身份认同,却与年轻人“悦己消费”的本质需求背道而驰——他们需要的是微醺派对的自由,而非需要正襟危坐的仪式感。

这种代际断层在品牌价值上体现得尤为惨烈。调研显示,茅台在18-25岁群体中的高端形象评分大幅下滑。当年轻人将茅台与冰淇淋、咖啡划等号时,“液体黄金”的神秘感被消解,飞天茅台批价应声下跌。这印证了消费社会的残酷法则:强行将奢侈品符号植入快消场景,终将导致品牌势能的双向损耗。

茅台冰淇淋的溃败并非年轻化战略的终结,而是行业转型的转折点。日本清酒品牌獭祭的转型值得借鉴——通过开发23度起泡清酒,将消费场景拓展至下午茶与闺蜜聚会,三年内年轻群体渗透率显著提升。这种“形变神不变”的策略,既保留了酒精度,又创造了新的社交货币。

对中国酒企而言,真正的突围在于三重重构:

1. **产品逻辑重构**——汾酒通过38度竹叶青露酒切入健康饮品赛道,洋河微分子系列以“轻白酒”概念打开悦己市场;

2. **渠道革命**——1919酒类直供平台95后用户占比近40%,证明直播间“秒杀价”比机场免税店更能打动年轻人;

3. **文化叙事升级**——郎酒用老酒故事提升溢价,汾酒借“牧童遥指杏花村”打造沉浸式酒旅,将工艺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茅台冰淇淋的退场,恰似一记警钟。它提醒传统行业:代际更迭不是简单的年龄迁移,而是消费权力的彻底让渡。当年轻人宁愿在星空下分享精酿啤酒,也不愿为镶金边的冰淇淋买单时,企业需要的不是更炫酷的跨界,而是放下身段聆听新时代的呼吸。毕竟,真正的年轻化从来不是讨好,而是与新生代共建价值契约——这或许才是这场“青春税”换来的最珍贵认知。

来源:好机友摄影及AIG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