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这6处疼痛,竟是糖尿病在报警!医生:这些危险信号速自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19:23 1

摘要:有不少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渴得厉害、尿得多、瘦得快。但这些典型症状只出现在血糖失控明显的阶段。而在疾病发展的早期,身体常常通过一些微妙的“疼痛”来提示问题。

胃胀、牙疼、手脚麻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有时并不简单。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并不总是以“三多一少”开场,反而常常通过一些不明显的疼痛信号提前发出警告。

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中,糖尿病的“隐形演出”更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老化或其他疾病所致,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有不少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渴得厉害、尿得多、瘦得快。但这些典型症状只出现在血糖失控明显的阶段。而在疾病发展的早期,身体常常通过一些微妙的“疼痛”来提示问题。

胰岛素抵抗、微血管损伤、神经受损,这些在糖尿病中普遍存在的生理变化,会影响多个系统,疼痛就是它们的“语言”。

很多人并不知道,脚底的刺痛、麻木,其实是糖尿病最早的危险信号之一。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脚感觉像有针扎、电流流过一样,说不出哪里不舒服。

起初只是偶尔发作,后来变成了常态。如果拖着不管,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神经病变。

这类疼痛,不是普通的疲劳或缺钙引起的,而是因为血糖长时间升高,导致神经末梢受损。特别是长年不体检或血糖控制不佳的中老年人,下肢神经最容易“中招”。

还有一种疼痛,也常被误会成“风湿”或“关节老化”——那就是手指关节肿胀、僵硬、甚至疼痛难握物。糖尿病会引发一种叫“腕管综合征”的问题,手指感觉迟钝、夜里被痛醒,握力下降,甚至连筷子都拿不稳。

不少家庭主妇、退休工人长期以为这是劳损,结果拖了几年才发现原来是血糖的问题。血糖高会影响手部的小血管和神经,导致慢性炎症和神经压迫,从而引起手部不适。

在一次体检中,一位60多岁的男性被查出血糖异常。他之前一直以为自己的牙齿疼痛是因为年纪大了、牙龈萎缩,甚至拔掉了两颗牙齿。可疼痛依旧反复发作,甚至连吃东西都感到困难。

后来才发现,这种牙痛并不是单纯的牙病,而是血糖升高带来的炎症反应。高血糖状态下,口腔组织缺血、免疫力下降,导致牙周容易感染,牙龈肿胀、出血,进而引发持续性疼痛。

除了牙和手脚,有些人还会感到胃部隐痛、灼热、或者胀气明显。尤其是饭后不久就感到腹部不适,甚至影响食欲。这种情况容易被误判为胃炎或消化不良,其实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胃轻瘫。

胃轻瘫是指胃部神经受损,导致食物排空变慢。糖尿病导致的自主神经病变,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节律,出现胃胀、打嗝、上腹痛等症状。长期血糖不稳,胃部的感觉更是错乱,吃点东西就难受。

更令人意外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初期会出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多为钝痛、持续性,不像肌肉拉伤那样剧烈,但总是若隐若现,休息也难缓解。

这背后的原因,多数是高血糖影响了肾脏的神经和血液供应。尤其是当肾功能开始受损时,身体会发出一些模糊的疼痛信号。而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通过尿检才能发现。

还有一种疼痛,位置在心前区或左肩部,容易被当作“心脏缺血”或者“颈椎病”。这可能是糖尿病引发的“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特殊表现。

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感知减弱,有时在心脏供血不足时,并不会出现典型的心绞痛,而是用肩膀疼、背部紧绷、上臂酸胀这些方式来表达。尤其是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人,冠状动脉硬化进展快,心脏疼痛也被“沉默”了。

一位退休教师在健康讲座后主动做了血糖筛查。他之前常年有肩膀酸痛、后背紧绷的感觉,按摩、理疗、贴膏药都试过,效果都不理想。直到那次体检发现血糖飙高,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肌肉,而在代谢。

医生解释说,高血糖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神经都可能受损,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疼痛的“传播线”出了问题,疼的地方未必就是病灶所在。

糖尿病带来的疼痛,并不总是剧烈的。有时是轻微的麻木,有时是隐隐的刺痛,还有时候是毫无规律的钝痛。正因为不明显,不典型,才更容易被忽略。

而这些“疼痛信号”一旦被误判或长期忽视,可能意味着疾病正在悄悄进展:神经变性、血管堵塞、器官负担加重……等到真正出现高血糖症状时,往往已经是“冰山之下”的问题浮出水面。

中老年人群体,在面对身体的微妙变化时,往往更容易选择“忍一忍”“扛一扛”,或者归咎于年龄和劳累。但糖尿病的可怕,不在于血糖一时高低,而在于它慢慢侵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疼痛,其实是身体最原始的求救信号。而糖尿病的疼痛,又是最“沉默”的一种。并不剧烈,却持续存在;并不明显,却埋藏祸根。

负责任地提醒所有中老年读者,如果近期持续出现手脚麻木刺痛、牙龈反复肿痛、胃部隐痛、肩背酸胀、关节僵硬或疲劳无力等情况,别急着归结为老化或劳损,不妨做一次血糖筛查。

特别是在换季、天气突然变凉变热的时候,糖尿病的症状尤其容易波动。疼痛,也可能在这些时候变得更明显。

疼痛不是敌人,而是一种天然的提醒。真正危险的,是忽视疼痛背后的信号。与其等到症状明显,不如提前发现,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做好血糖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是目前控制糖尿病风险最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者,更需要提早警觉。

不求人人健康无忧,但至少,应拥有对身体信号的敏感与尊重。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丽,陈涛,李晓玲,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3):215-219.

[2]刘敏,张建军,吴静.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表现与管理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25,45(5):301-305.

[3]周宏伟,李燕,马庆,等.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53(2):128-132.

来源:赵说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