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融合给传统纸媒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内容的快速更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也包括发行渠道、发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使得报纸的数字化发行成为可能,这也成为传统发行方式的有效补充。本文以团结报社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为切入点,对报纸的数字
【摘要】媒体融合给传统纸媒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内容的快速更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也包括发行渠道、发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使得报纸的数字化发行成为可能,这也成为传统发行方式的有效补充。本文以团结报社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为切入点,对报纸的数字化发行进行了阐释论述。
【关键词】媒体融合 发行方式 数字化 理念创新 技术革新 效益维新
发行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份报纸传播力、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纸媒发行的黄金时代,许多党报、都市报的发行数量都创下新高,带来的溢出效应就是广告收入的大幅增加。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传统纸媒的发行、经营都受到较大冲击。面对这样的困境,许多媒体借助新技术、新应用,探索数字化发行的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也成为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创新之举。团结报社“数字团结信息服务”就是其中的一例。
理念创新:顺应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
媒体融合不仅是新闻媒体在新的传播格局下自身发展壮大的需求,也是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需求,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 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很多传统新闻单位来说,媒体融合既是新课题新任务,也是新机遇新挑战。只有紧紧 拥抱这场变革,才能立稳脚跟、实现转型发展。 《团结报》创刊于1956年,是由民革中央主管主办的一份参政党报纸,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和“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办报定位和职责任务,《团结报》的报道领域以统一战线、民主党派为主,受众有限,发行量不高。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文 革”期间暂停出版的《团结报》复刊,受益于报刊发行模式改革和对台宣传的独特性,《团结报》发行数量也曾达到30余万份。进入新世纪,由于读者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加,报刊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印刷、发行等环节的成本占比日益增加,《团结报》的发行数量并不稳定,日常经营和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借助媒体融合的政策东风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团结报社于2014年开始正式启动媒体融 合改革,把媒体融合作为促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政治工程、推动报社创新发展的战略工程 和拓展新闻传播影响的提升工程,高起点规 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营。通过搭建新媒体 平台、优化工作流程、研发运用新技术等方式, 探索适应媒体融合趋势的转型之路。
在此过程中,团结报社对创刊以来的历史 报纸数据库建设专门立项。报社认为,报纸数据库全面记录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重大事件和历史瞬间,可以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内容建设提供强大数据支撑,为读者提供便捷服务。经过2年多的努力,对创刊以来的所有《团结报》报纸版面进行了数据化处理,经过再次校对、审核、加工等流程,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历史版面数据库,实现了历史报纸数据、电子排版文件、数字报页面三种数据的格式化、标准化、统一化,并使每天产生的数字报流水数据与历史数据无缝衔接,奠定了挖掘报刊历史大数据珍贵价值、推进数字化发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准备和科学论证,团结报社2018年开始启动实施“数字团结信息服务”项目,以历史报纸数据库为依托,通过新技术开发运用,建立数字报读者用户管理系统、发行系统,对不同时期的数字报实现标准化、统一化管理整合,实现在不同载体上提供内容及功能服务,同时搭建数字化出版平台,以降本增效。
技术革新: 移动端实时阅读成为可能
传统媒体时代,报刊的终端呈现形式是有形的报纸、杂志,需要通过订阅、邮寄等流程才能到达用户手中,时效性难以得到充分保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两微一端”等新型移动媒体形态纷纷出现,受众信息接受的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得报刊发行的外部环境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用户使用在线支付的习惯不断养成且付费阅读意愿不断提升,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发行带来重大机遇。如2021年9月,参考消息报社在自有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付费数字报,依托报社数字化版面数据库,原汁原味呈现刚刚改版成功的《参考消息》彩色大字版,并具备回溯查阅自订阅之日起往期报纸的功能。相较于参考消息报社于2021年推出的付费数字报,团结报社起步更早。
“数字团结信息服务”项目于2018年正式启动。项目从筹划时起就肩负着顺应读者阅读习惯、扩大数字发行的重任。项目开发过程中,团结报社和技术方加强沟通合作,深度阐述系统需求和效果呈现预期,研发搭建了符合报社实际要求的数据系统、管理系统和收费系统,不仅实现了不同时期历史数据的整合,而且可以通过读者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发行管理,依靠数据搜索系统,实现移动端报刊检索、专题库制作管理、剪报制作等功能。
2019年,“数字团结信息服务”正式上线,读者和用户可在线注册并激活账号,通过团结网、“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团结e家客户端等平台实现《团结报》实时在线阅读、历年版面查阅、历史数据检索等功能。基于“数字团结信息服务”平台,《团结报》新闻内容生产后可即时发布,读者可第一时间进行“无时差”阅读,同时自动适配PC端、移动网页、App 等多终端,给读者带来优异的阅读体验。“数字团结信息服务”推出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认为契合了移动阅读时代的读者习惯,解决了传统报纸订阅收发不及时的问题。
从2018年至今,“数字团结信息服务”先后 进行了三次技术升级,增加了全彩阅读、语音 读报、电子海报、剪报制作等特色增值服务, 弥补了融媒体时代纸媒在时效性、便捷性、功能性、融合性、服务性等方面的短板。通过内容创新组合、实现媒体自有空间与主流网络平台互通融合、提供有益内容服务等创新实践,为报业数据服务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可探索的思路。从2024年开始,“数字团结信息服务项目”新增了《团结》杂志的在线阅读功能,内容更加丰富、业态更加充盈。
效益维新: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建设、机制创新、人员培养、技术开发;也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边探索边前进,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如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必须充分考虑产品变现和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数字团结信息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团结报社同步探索实施数字化发行,以技术创新拓宽发行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在研发阶段,团结报社就提前谋划,设计了在线收费系统, 以便读者在线阅读的同时实现在线订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支付,同时嵌入电子发票系统,便于读者开具电子发票。
2019年,“数字团结信息服务”推出首年, 数字化发行就超过1万份,发行收益近100万 元。经过5年多的发展,至2024年发行总数已经 超过4万份,年度收益300余万元,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团结特色”之路,为传统纸媒 数字化转型和行业类报刊融合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实践与成功案例。项目推出以来,“数字团结信息服务”凭借模式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屡获传媒行业大奖,成为团结报 社媒体深度融合的明星产品。
2019年,在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七届代表大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2019年“王 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数字团结 信息服务项目荣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三 等奖,同年获得中国报业媒体融合、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项目创新奖,并入选中国报业媒体融合项目优秀案例;2020年12月,入选2020年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2022年,入选中国行业报协会首届中国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技术应用类);2023年9月,荣获中国报业协会“2021- 2022年度全国媒体融合技术应用优秀案例”。
当前,团结报社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移动化、交互化、个性化、智能化”和“用户思维+ 产品创新+服务提升”的融合创新实践,建设具有较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统战主流媒体,为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传媒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