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杂交水稻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种业领域创新成果输出已成为我国农业国际合作中的典型范例。近年来,我国种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加速,从种子再到技术,中国种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边界也在不断拓宽。
随着中国杂交水稻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种业领域创新成果输出已成为我国农业国际合作中的典型范例。近年来,我国种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加速,从种子再到技术,中国种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边界也在不断拓宽。
当前,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差异大的国际市场,我国种业企业如何才能出海远航,在合作共赢中共创发展新机遇?近日,在海南三亚召开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众多国内外专家、国际组织及企业代表以国际合作为主题,多形式、多角度开展研讨交流,为推进全球种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探索“中国方案” 破解“水土不服”
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和技术引进,巴基斯坦成为世界第四大稻米出口国,凭借稻米这项第二大出口产品,年收入超过30亿美元;马达加斯加引进中国杂交水稻,帮助200万人摆脱饿肚子的命运……近年来,杂交水稻的问世,不仅改变了我国农业发展格局,还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份成绩表明我国种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种子出口量超1.5万吨,杂交水稻出口量占国内总量的40%,成为细分行业冠军;截至2024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共30余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在海外国家审定通过,3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证书,2024年海外杂交水稻种子销售量超1.4万吨……在与各国的种业交流与合作中,我国种业企业探索出了一套国际化发展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我们收集当地遗传资源,结合国内外遗传资源进行配组,在当地进行表型观察,开展属地化产品研发与推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气候特点,摸索出适合当地栽培习惯的栽培技术。”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波认为,服务及本地化研发的发展策略是中国种子企业成功经验之一。
朱晓波介绍,公司每年为国外当地年轻村民提供数百次无偿培训,并对当地农技人员进行关键种植技术培训,通过技术与产品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内生性增长。截至目前,公司先进粮油技术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杂交水稻、油菜、甜瓜等种子已出口到亚非欧美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再以隆平高科为例,该公司在推动杂交水稻出口时,大力推行本地化育种,先后在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建立研发中心,通过与各国优质种质资源杂交,实现全球“穿梭育种”,有效克服“水土不服”,实现了品种的本地化改良,使中国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市场占有率升至第二位,年销量达6000吨。
汲取国际先进经验 寻求差异化发展
作为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市场需求。
国际种子联盟秘书长迈克尔·凯勒表示,当前,国际种子贸易愈加繁荣,与20年前相比,种子流通量增长了6倍。随着中国种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加强,越来越多中国种子企业参与到了国际种子贸易当中。“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多极化框架,希望各国发挥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他说。
纵观全球种业发展,各国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或可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在品种权保护和商业化方面,日本表现突出。“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品种权国外申请量占到总数的31.6%。日本全国约2500家种苗公司创造了约2858亿日元的种子种苗总产值,其中民间企业在开放市场的经营产值超过1000亿日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北京)分中心业务副主任杨坤表示,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之路,加快完善种质资源、育繁种技术、检验检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成果的评价、推广与应用政策。在管理上,需加强品种权保护,鼓励更多企业从事果树、花卉、食用菌等小众作物育种。同时强化协会自律作用,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为企业成长提供更多专业、精准、高效服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领域标准制定,建立协调机制,为资源引进来和企业走出去扫清政策风险和技术屏障。
GDMSeeds公司作为全球大豆育种的领导者,拥有45%的全球市场份额。该公司中国业务经理若昂·里卡多·r·席尔瓦介绍,公司每年将15%的年收入投入研发,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大豆的遗传增益。
在基因编辑植物产品的监管政策方面,各国差异显著。东西国际种子公司公共和监管事务负责人卡诺克万·乔乔伊认为,种子行业仍面临监管合规问题、违法侵权行为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监管缺失等挑战,她呼吁建立更加透明、一致的法规体系。
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秘书长田伟红表示,中国种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既积累了本土经验,也在不断吸收国际先进做法。未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种业可持续发展。
法规政策逐步完善 共塑国际合作良好环境
从法规完善到政策支持,我国种业国际化发展环境正逐步向好。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核心的农业植物检疫法律法规体系,并转化应用了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构建了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处副处长王晓亮介绍,我国通过风险分析、综合防控、非疫区建设、严格的检疫审批流程和监测网络等措施,可有效应对有害生物传播、国外引种风险等挑战。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种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朝晖看来,通过基因型、表型和环境型数据的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中国企业在缩短育种周期、打破信息壁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国际合作。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家保表示,全球种业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竞争及合作全球化的新阶段。随着海南自贸港的运作和南繁硅谷国际引流效应逐步凸显,一系列人才、产业、资金等要素正加速汇聚,将推动种业国际合作开创崭新局面。
近日,为支持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安全便利引进,海口海关创新实施了三项核心政策措施,分别是进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许审批新模式、海南自贸港进境跨关区附条件提离种苗快速通关模式、海南自贸港进境种苗有条件实施免于口岸检疫采样便利化措施,这将对广大进出口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协新表示,中国种子协会将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与国际种业组织的合作交流,推动中方执委和专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与各国种业伙伴建立良好关系,为协会会员和中国种业做好服务。
为支撑国际化战略,中国种子协会积极开展种业国际人才培训,协助科研院所组织学术交流、实地考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国种子协会已成立20多个工作组,完成17个国家的种业研究报告,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等地,为种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