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赵孟頫的笔下,行书像一叶小舟,随风而动,轻盈自在,却始终不失方向与节奏。
如果说楷书是规矩与骨架,那么行书便是风与水的自由。
在赵孟頫的笔下,行书像一叶小舟,随风而动,轻盈自在,却始终不失方向与节奏。
观其行书,如观江南水面:风吹柳枝,波纹起伏,既灵动又安稳。
一、源出“二王”,而自成风神
赵孟頫行书的根基,在于深研“二王”。
王羲之的圆润含蓄,王献之的轻快飘逸,他皆融会心中。
然而,赵孟頫并没有停留在晋人的影子里,而是在笔墨间注入元代的气息——清新、明快、疏朗。
他的行书,少了几分绮丽繁复,多了几分天真自然。
二、线条如风,灵动而有力
赵氏行书的最大特点,是线条的弹性。
他用笔起处含蓄,行中劲健,收笔潇洒,宛如拨弦之声,余音绕梁。
转折处圆转如意,连带处如水行云走,飘逸之中不乏稳健。
这正是“玉润珠圆”的在行书中的呈现。
三、章法若舟,起伏自如
赵孟頫在行书章法上的把握,可谓独具匠心。
他能在疏密之间制造节奏:或行距紧凑如潮涌,或空白开阔如风止;大小参差,行气连贯,却总能保持整体的和谐。
读他的《洛神赋》《胆巴碑》行书,便如看一叶舟子行于江面,或随波而舞,或逆风而起,动静皆宜。
四、清风徐来,书卷之气
宋代书风“尚意”,多率性奔放;而赵孟頫的行书,则在“意”之外更添“度”。
他让行书既有风流潇散的姿态,又不失法度的支撑。
因此,他的字总带着一种“书卷气”——安静而清雅,如江南的风,吹过竹林,带来一份温润而悠远的意境。
小结:风送轻舟,笔底有江山
赵孟頫的行书,不是激烈的风暴,而是和煦的长风。
它让人看见古意,却又感受到新的生命力。
他以行书为舟,承载着魏晋的风神与元代的清气,让书法真正做到“古意新风”。
——下一集预告——
在他的楷书中,法度与雅趣并存。
第四讲,我们将走进赵孟頫楷书的世界,听一曲“玉笛清歌”。
来源:吃不月半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