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江永某小学的餐盘争议,近日引发广泛关注。学生小宇因自带餐具被食堂拒绝打餐,开学前三日竟需靠同学分食果腹。此事经媒体曝光后,"拒为自带餐具学生打餐"的标题迅速发酵,校方回应被批"答非所问",校长一句"欢迎调查,我们服务优质"的官腔回复更被推上风口浪尖。
湖南江永某小学的餐盘争议,近日引发广泛关注。学生小宇因自带餐具被食堂拒绝打餐,开学前三日竟需靠同学分食果腹。此事经媒体曝光后,"拒为自带餐具学生打餐"的标题迅速发酵,校方回应被批"答非所问",校长一句"欢迎调查,我们服务优质"的官腔回复更被推上风口浪尖。
客观而言,校方在此事中暴露的管理问题不容回避。从工作人员机械执行"统一餐具"政策,到开学大会上"自愿选择"的模糊通知,再到校长在关键问题上的回避态度,处处可见执行僵化与沟通失效的痕迹。家长对餐具卫生、消杀流程的合理关切,本应在开学前通过家长会、书面说明等渠道充分沟通,而非让四年级学生承担"政策传达者"的角色。这种管理惰性,最终导致了"孩子饿肚子"的极端结果。
但需警惕的是,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了"流量围猎"的倾向。一个本可通过校内沟通快速解决的执行偏差,被渲染为"系统性虐待儿童未遂";校长那条略显生硬的短信回复,被放大为"官僚主义典型"。诚然,校长的回应存在避重就轻之嫌,但当学校突然被全国流量"集火",当校长手机被记者打爆、校门口可能蹲守直播网红时,基层管理者选择"欢迎调查"的缓冲话术,背后何尝不是官僚体系与舆论压力夹缝中的生存智慧?这种"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生存逻辑,虽不高尚,却真实存在。
我们不妨走进管理者的视角。推行统一餐具的初衷,实则是为了简化流程、便于集中消杀——数百名学生自带餐具,材质各异、清洗标准不一,如何确保二次消毒到位?如何防范诺如病毒等公共卫生风险?这本质上是在"标准化管理"与"个性化需求"间寻找平衡。问题出在执行层:从"自愿"变"强制"的粗暴转换,从"通知缺失"到"执行僵化"的层层加码,最终让合理的管理初衷变成了"不让学生吃饭"的荒诞结果。
江永的餐盘风波,恰似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学校管理中的僵化与惰性,也照见了舆论场对教育问题的"过度敏感"。当监督变成"流量狂欢",当犀利沦为"标题党",我们离解决问题的初衷便越来越远。校长们固然需要学会"说人话、办人事",把学生的饭碗真正端稳;而媒体与公众,也需收一收"发现管理疏漏便如揪出巨贪"的兴奋感——教育是细水长流的事业,管理是千头万绪的工程,与其把校长逼成"免责话术大师",不如给予更多建设性监督与实际支持。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鄂东教育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