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其中,不少人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喝水”这件事,存在严重误区。
天一凉,许多糖尿病患者就会犯一个大错:一觉醒来猛灌几口水,结果血糖不降反升。水虽好,但喝错了时候,可能比不喝还“伤身”!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慢性病,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其中,不少人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喝水”这件事,存在严重误区。
很多患者一听医生说“多喝水可以帮助代谢多余糖分”,就把喝水当成“灵丹妙药”。喝水的时机、方式和状态,才是关键。尤其是天气转凉的季节,身体新陈代谢降低,错误的饮水方式反而加重身体负担,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
有些患者在测出血糖升高后,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喝水冲一冲”。这种做法看似有理,实则危险。尤其是在血糖升到16.7毫摩尔/升以上时,体内已经出现高渗状态,猛喝水可能会造成细胞脱水,甚至诱发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出现昏迷等危险。
某地一家医院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糖尿病患者,连续两天血糖偏高,自行在家猛喝水“稀释血糖”。结果第二天早晨出现意识模糊、心跳加快,被紧急送医。
经检查发现,该患者已出现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医生解释,高血糖时体内已经缺水,但这种缺水是细胞脱水,不是简单的口渴。此时大量饮水,只会让血钠浓度剧烈下降,增加脑水肿风险。
不少糖尿病患者重视运动,每天坚持快走、跳操,但运动后一身汗,总觉得口渴难耐,一瓶水下肚才觉得“舒坦”。运动后猛喝水,对糖尿病人来说也是个隐患。
运动时,身体大量出汗,钠、钾等电解质随之流失。如果这时候大量喝水,就会进一步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引起低钠血症。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厥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糖友在运动后应小口缓慢补水,最好选择含有少量电解质的液体,如淡盐水、糖盐水(需根据血糖情况调整)。不能因怕口渴而“牛饮”,那是拿命换水喝。
天气转凉,夜里起夜的人多了,糖尿病人更是如此。很多人夜间醒来,口干舌燥,下意识就抓起水杯猛灌一口。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脸肿、脚肿、血糖飙升。
这是因为夜间身体代谢慢,肾脏排水功能减弱,大量饮水容易造成体液潴留。特别是肾功能已经受损的糖尿病人,夜间猛喝水后无法及时排出,容易导致水中毒,甚至诱发心衰。
不少患者还会因此增加起夜次数,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影响血糖调节,形成恶性循环。
医生建议,如夜间口干严重,应检查是否存在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口腔综合征等问题,而不是一味靠“喝水”来缓解。
喝水虽不像吃药那般讲究,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要有科学的态度。喝水,不在多,而在对。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人每天的饮水量应在1500~2000毫升左右,具体还需根据体重、季节、活动量等因素调整。一般建议按以下几个时段进行:
早晨起床后,空腹喝200毫升温水,唤醒肠胃
上午10点左右,再补充2004点,再补充一杯水,预防血液粘稠
晚餐后一小时,适量饮水
睡前1小时酌情决定是否喝水,避免夜间频繁起夜
医生还提醒,糖友应避免喝过冷、含糖、含咖啡因的饮料,如碳酸饮料、奶茶、浓茶等,这些不仅会影响血糖,还可能刺激胃肠道。
一则真实的门诊记录,一位6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因多次血糖波动入院。详细问诊后发现,这位老人有个“习惯”:遇到口渴就狂喝水,尤其是晚饭后会连喝三大杯。他认为“水能冲淡血糖”,结果却是血糖不降反升,肾功能逐渐受损。
医生告诉他:“水不是万能的,喝水也得讲方法,讲科学。”这番话让老人恍然大悟,住院期间调整饮水习惯后,血糖逐步趋于平稳,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这个案例说明,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缺乏“健康意识”,但却可能缺乏科学的健康管理知识。这正是医生群体当下的职责所在:不仅要救治病人,更要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公众科学生活。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它“控制”了生活。要想真正“驯服”它,除了吃药、控糖,更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做出改变。
喝水,是日常小事,却也可能变成大事。糖友们要记住:
渴了也别猛喝,喝水要讲科学
血糖高时别急喝,避免加重高渗状态
运动后别牛饮,注意补充电解质
夜间醒来慎喝水,保护肾脏是关键
身体的智慧,藏在生活的细节里。糖尿病不只是一种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提醒。让我们从一杯水开始,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不仅是“临床技术”的执行者,更是“健康文化”的传播者。面对糖尿病这个关乎亿万人健康的大问题,医生肩负着双重使命——治已病,更要防未病。
秋冬交替,正是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季节,也是调整生活方式的好时机。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喝对水、吃对饭、动起来、睡得好,用智慧与疾病和平共处。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喝水亦是如此,用得其法,方能护体养生。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日起,科学饮水,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王医生健康守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