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海底捞“小便门”案一审宣判。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判决唐某及其父母,吴某及其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情况下,分别在指定报刊上向四川某餐饮公司、上海某餐饮公司赔礼道歉;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上海某餐饮公司餐具损耗费和清洗消毒费13万元,赔偿四川某餐饮公
□张川(吉首大学)
一泡天价尿为轰动一时的海底捞“小便门”画上了句号。
9月12日,海底捞“小便门”案一审宣判。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判决唐某及其父母,吴某及其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情况下,分别在指定报刊上向四川某餐饮公司、上海某餐饮公司赔礼道歉;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上海某餐饮公司餐具损耗费和清洗消毒费13万元,赔偿四川某餐饮公司、上海某餐饮公司经营损失和商誉损失200万元及维权开支7万元,共计220万元。
在220万判赔的现实映照下,让“你不教育,社会替你教育”这句充满愤怒且无奈的俗语发生了质的改变。它从空洞的警示,变成了有力量的镜鉴。此事更值得深挖、也最能戳中公众痛点的议题,恰恰在此。法院的判决,既是给所有疏于管教“熊孩子”的家长敲响警钟,也让无数曾遭遇“熊孩子”及其家长蛮不讲理对待的人,终于得到了一份迟来的慰藉。
“熊孩子”对公众造成困扰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因“熊孩子”引发的公共争执与冲突更是屡见不鲜。而随着类似事件频发,人们愈发清醒地意识到,“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个熊家长”绝非无端指责,甚至不少家长的“熊态”比孩子更令人不适。他们用成年人的身份,将无理取闹包装得理直气壮。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家长的辩解似乎出自同一本“说明书”,配方基本一致。比如,“孩子还小不懂事”“你这是小题大做”“你吓着我家孩子了”“我家孩子轮不到你管”……这些话术看似是维护孩子,实则是用年龄掩盖教育失职,用护短替代正确引导。本质上,这类家长不仅亲手摧毁了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机会,更将家庭教育的缺失变成一把利刃,肆意划破公共秩序的底线。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公共场合做出出格行为时,有责任心的家长第一反应必然是及时制止、耐心引导,帮孩子厘清规则边界。但“熊家长”却总能跳出正常轨道,用包庇掩盖过错,用辩解逃避问题。究其本质,这种行为不过是拿“亲情”当幌子践踏规则,借“孩子还小”的借口消解本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拿此事中的两位未成年人来说,站上餐台往火锅里撒尿,还相互拍摄视频进行传播,事后其父母还希望得到海底捞的谅解,为孩子要“改过机会”。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熊孩子”养成的必要条件——机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管教、引导、约束不一定多,但“机会”一定是充足的。在家犯错给机会,在外犯错要机会。但遗憾的是,无数事实早已证明,机会和成长并不是成正比例,没有代价的“机会”只会不断纵容失范。机会给得越多,规则意识就越淡薄,直到最后闯下无法挽回的祸。这次220万的判赔便是一记警钟,无论是年少轻狂无知的孩子,还是失职的家长,只有真正为错误付出代价,才能彻底醒悟“规则不可违”的道理。
可以说,此次220万的判赔意义非凡,是对这种“熊家长”心态的强力纠偏。它清晰地传递出两个概念:其一,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能让社会和他人买单。其二,孩子的成长空间,更不该建立在对公共利益的践踏之上。如果家长始终不愿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那么法律与社会规则,终将以更严肃的方式补上这一课,而这份代价,远比日常管教沉重得多。
同时,那些抱着“别人的事管我什么事”心态、对他人困境冷眼旁观的熊家长,也该彻底清醒了。此次判赔像一记重锤,明确告诉所有熊家长:“你不教育,社会替你教育”不再是口头警告,而是要动真格的了。“他还是个孩子”的亲情话术、“不懂事很正常”的年龄话术,在法律与规则面前统统失效。
一段时间以来,总有人觉得自家孩子闯点小祸,顶多被人说两句,实在不行赔点小钱就能了事,所以始终不愿花心思管教。可这次判决清晰地划下了底线:公共空间不是自家客厅,他人权益更不是可以随意践踏的垫脚石。当你用“孩子小”当挡箭牌时,当你用亲情绑架规则时,法律不会“心软”,社会更不会“纵容”。
当然,或许这“220万”仍挡不住有人继续当“反面教材”,自掏腰包给其他“熊家长”上课。但不可否认的是,再多一些为失职付费的“熊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向好发展。只不过,从220万这一巨额判赔来看,“熊家长”不想吸取教训选择保持“熊态”,恐怕得先问问自己的钱包余额,是否能扛得住这份“失职的代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