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年之后,我们连崩溃都要挑时间、选观众,更别说把情绪完整交给另一个人。”
“成年之后,我们连崩溃都要挑时间、选观众,更别说把情绪完整交给另一个人。”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划开了热搜里那段 6 秒钟的拥抱。
马思纯一把环住李沁,脸埋在她肩窝里,整个人卸了力。
弹幕疯狂刷起“不基础”,意思是这拥抱没有客套的寒暄、没有镜头前的营业笑,甚至没有给彼此留一点“我是明星”的安全距离。
镜头之外,节目组放出的花絮只有两句:李沁先问“累坏了吧”,马思纯答“看见你就不累了”。
简单,却像把成年生活里的“社交说明书”直接撕掉。
那一刻,两个人不是女明星,是十年前的大学同学,是彼此手机里永远在线的置顶对话框。
这种场景在综艺里太少见,才显得刺眼。
回看《花少》往季,嘉宾见面先互夸三句、再互让 C 位,弹幕一边看一边吐槽“塑料得能循环”。
而这一季,李沁把外套脱下来给马思纯挡风,马思纯在日记里写“今天不想逞强了”。
观众忽然发现,原来“不基础”才是我们真正缺的“基础”。
微博话题 #成年人的拥抱有多贵# 一夜之间阅读破 3 亿。
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说:“我上次抱朋友还是 2022 年,她搬家,我递箱子,手都没碰到。” 这不是段子,是社媒时代的常态——点赞代替见面,已读代替回应,表情包代替眼泪。
腾讯新闻在同日推送了一篇数据稿:社交平台里 68% 的 25-35 岁用户承认“有情绪但不敢说”,其中 41% 担心“说了被截图”。
另一条爱奇艺短评更直接:“我们不是不想亲密,是怕亲密之后没有回声。”
马思纯和李沁恰好给了回声。
节目外,狗仔拍到她们在便利店买冰淇淋,马思纯蹲在路边哭,李沁就站在旁边啃冰棍,一句话也没劝。
没有镜头,没有营业,网友反而炸锅:“原来朋友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是来允许你问题的。”
“精神内耗”四个字,就这样被一个拥抱拆成了“我现在就抱你,别的以后再说”。
心理学家李松蔚在节目访谈里补了一句刀:成年人缺的不是方法论,是“被接住”的体验。
体验过一次,后面才敢慢慢松手。
回到现实,想复制这种“不基础”并不复杂。
今天下班,给那个你随时可以发“在吗”却半年没约的人发条语音,别说“改天吃饭”,直接问“现在能不能来接我”。
如果对方来了,恭喜你,解锁成年人的稀有彩蛋;如果对方没来,也恭喜你,筛掉了一个通讯录里的假动作。
最后一帧花絮里,马思纯问李沁:“下次我崩溃,还会在吗?”李沁没回头,伸了一只手往后摆了摆,意思是“废话”。
镜头停在这里,弹幕安静了三秒。
屏幕外的我们忽然懂了:原来真正的治愈不是鸡汤,是有人允许你暂时不励志。
来源:忘情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