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掀起惊涛骇浪。这项针对中国(34%)、越南(46%)、欧盟(20%)等经济体的差异化关税政策,不仅导致A股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更迫使全球电子产业链开启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重构。
近日,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掀起惊涛骇浪。这项针对中国(34%)、越南(46%)、欧盟(20%)等经济体的差异化关税政策,不仅导致A股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更迫使全球电子产业链开启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重构。
全球电子产业遭重击
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其中越南电子产品面临高达46%的关税,泰国为36%。这一政策直接冲击近年来向东南亚转移的消费电子供应链,苹果产业链企业首当其冲。
自2018年以来,笔电组装与零组件厂加速向东南亚,尤其是越南迁移,业内人士估算,仅越南海防市的电子产业园区就聚集了超过200家中国企业,年产值超300亿美元。但46%的关税使低毛利的PC行业陷入两难:移至美国生产不现实,品牌商只能选择压缩利润或涨价。
从各品牌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来看,PC品牌对美国PC市场依赖程度依序为苹果(44%)、戴尔(41%)、惠普(33%)、宏碁(25%)、联想(19%)、华硕(16%)。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去年第四季度各品牌已提前备货,但关税将影响今年全球PC出货表现。若美国市场需求下滑10%,全球PC出货量可能减少约3%。
在手机领域,2024年对美国市场依赖度最高的是Google(44%),其次是苹果(35%),中国大陆品牌受影响较小。
苹果近年来推动供应链多元化,计划将印度iPhone产能占比从2023年的5%-6%提升至2026年的20%。然而,印度此次也被征收26%的关税,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压力。
业内评估,苹果硬件产品营收占比约75%,其中iPhone占总营收51%。若美国iPhone需求下滑10%,全球iPhone出货量可能减少3.5%,但对全球手机市场整体影响预计小于1%。
根据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测算,对华加征关税将使苹果公司每年增加约85亿美元的成本。路透社则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如果苹果公司将关税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16 Pro Max的在美零售价格将从现在的1599美元,上涨到2300美元(约合16750元人民币)。
此次关税政策对苹果供应链(果链)造成一定影响。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多家中国制造巨头已在越南布局多年,原本为规避贸易战风险而向越南转移的产能,如今因高关税再次面临调整压力。
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A股4月7日全天低开低走,三大指数集体下挫,创业板指跌12.5%,创史上最大单日跌幅,沪指失守3100点,全市场超5600只个股下跌,其中,逾3000只个股跌停。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59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4502亿。
从板块来看,电池、消费电子、计算机设备、智谱AI等板块跌幅居前,其中苹果概念股持续重挫,立讯精密等多股连续跌停;AI硬件股集体走弱,新易盛20cm跌停。
不过,临近收盘之时,市场突传重磅消息。权威人士表示,中央汇金公司正在积极开展稳市操作。中央汇金公司表示,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 未来将继续增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IC设计业面临景气修正
尽管特朗普政府暂未将半导体列入对等关税清单,但行业面临的实质性冲击已然显现。2023年美国芯片直接进口额约820亿美元,但更多芯片通过电子产品间接进入美国市场。这些终端产品面临最高49%的关税,形成“芯片免税、整机征税”的传导链条。
伯恩斯坦研究数据显示,美国2024年进口的机械(5210亿美元)、电子产品(4780亿美元)和汽车(3860亿美元)均含有15-70%不等的半导体成分,终端价格上涨将直接抑制芯片需求。
据不愿具名的本土IC设计大厂主管透露:“原本预期今年业绩将逐季走高,下半年表现优于上半年,但现在这个乐观预期可能要重新评估。”该主管指出,虽然中国IC产品直接销售美国的比重不高,但只要下游客户产品出口美国,上游芯片供应商就难以置身事外。
供应链数据显示,在经历后疫情的库存调整后,多数IC设计厂库存已恢复正常水平。2024年第四季至今年首季,因应关税政策不确定性,部分厂商更出现“淡季不淡”的急单效应。但随着新关税政策落地,第二季起的美国市场订单动能已出现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税主要针对下游终端产品,但IC设计业者强调,实际影响程度将取决于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整情况。IC设计公司高管透露:"代工厂正与品牌客户紧急商讨对策,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以PC为例,受影响的不只是IC芯片,还包括被动元件、PCB板、散热模组等多个环节。"
业内人士透露,下游客户及其终端市场正面临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即便不直接要求供应商分担关税成本,未来产品议价时很可能会寻求更大幅度的折扣,这将为供应链带来新的变数。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关键要看IC设计公司是否会进一步将压力传导至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晶圆代工厂。若整个产业链形成连锁式的“共体时艰”效应,在关税战导致需求萎缩的同时叠加价格下行压力,“量价齐跌”可能成为芯片行业短期内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半导体国产化替代提速
随着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的实施,包括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美系设备巨头的产品进口成本或增加50%以上,这为中国本土设备厂商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进口总额达335.1亿美元。其中,光刻机进口额占比最高,达107.2亿美元,89%来自荷兰;离子注入机79%从美国进口;刻蚀机、热处理设备等则主要依赖日本供应商。
在近日举办的Semicon China 2025展会上,多家中国设备厂商展示了最新技术突破。北方华创推出首款离子注入机Sirius MC 313及12英寸电镀设备Ausip T830;中微公司发布晶圆边缘刻蚀设备Primo Halona;拓荆科技展示ALD、3D-IC及CVD系列新品等。
“关税壁垒正在倒逼产业链加速国产替代。”业内专家指出,“在光刻机等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的情况下,其他环节的国产化率有望快速提升。”
中信证券研报分析显示,美国本轮加征关税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主要由于两个因素:一是前期关税水平已处于高位,二是中国半导体产品直接对美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报告同时提醒,需警惕全球供应链调整可能带来的间接影响。
部分设计环节的公司表示,从销售端来看,因对美出口比例不高,加征关税对其直接影响较小。
从采购端来看,EDA等设计软件还需自美国采购,但该部分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小,考虑到晶圆制造等环节的国产化程度,总体影响较小。
从封测环节来看,封测环节价值在芯片价值中的比重较低,一般原产地的判定依据不在封测环节,301条款对封测企业的直接影响很小。同时,部分封测企业持续推进设备和材料供应链国产化进程,我国的关税反制措施对采购端的直接影响也较为有限。
多家A股科技企业回应美国关税影响
针对美国最新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包括蓝思科技、珠海冠宇、卓胜微、泰凌微等在内的多家A股科技企业陆续作出回应。整体来看,多数企业表示直接影响有限,并通过多元化布局积极应对挑战。
蓝思科技:经全面评估,预计关税政策变化对整体经营影响非常有限。公司58%的海外业务中,大部分出口通过国内保税区完成,不存在关税波动风险。针对海外组装厂的零部件供应,公司与海外客户交易采用离岸价或向客户收取运费交货到指定目的地,由进口方客户承担关税。这种责任分界清晰的方案,已在支持印度、越南等地整机量产中验证实效。在关键原材料进口端,玻璃基板采购已形成日本、韩国等为主的供应矩阵,进口方式为加工贸易保税进口,不涉及进口关税。
泰凌微:目前公司中国大陆之外的客户销售占比为约1/3,其中非美国的客户占了很大比重,同时,公司芯片产品中直接销售出口到美国本土的占比不到1%,对公司业绩直接影响极小。在交付模式方面,美国客户通常通过其指定的ODM厂商或加工厂下订单采购公司芯片,公司根据订单需求完成交付。公司目前的美国客户使用的ODM厂商和加工厂基本都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韩国、东南亚等)和墨西哥等地,所以公司芯片几乎不会直接出口至美国,而是由ODM厂商集成至终端产品(如智能家居设备、遥控器等)后,再销往美国和其它市场。
维峰电子:公司直接出口美国的产品占比极少,本次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较小。目前公司生产经营稳健。
国科微:公司在海外市场暂处于开拓阶段,未受到本次美国关税政策变化的负面影响,公司目前研发、经营情况均正常。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发展,并与客户持续沟通,稳步推进各项业务发展。
秋田微:公司产品出口至美国占比较低,受影响较小。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并将密切关注贸易政策变化,积极调整市场策略,增强抗风险能力。
华懋科技:公司通过越南工厂向北美市场销售,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北美业务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1.14%、1.22%,占比较小。目前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聚焦于东南亚、亚太及欧洲市场,公司越南新工厂预计于今年二季度正式投产,规划产能约20亿元,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南亚、亚太及欧洲等地区。因此,美国本次加征关税政策不会对公司业务和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澜起科技:目前很少有客户要求在美国交付产品,2024年公司在美国交付的产品营收占比小于1%,所以本次关税调整对公司的直接影响很小。对整个行业及供应链的影响还需观察。
珠海冠宇:公司2024年消费类主营业务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88.94%,而消费类电池(主要系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的电池)直接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情况极少,因此此次关税对公司的直接影响有限。此外,如果搭载公司电池的终端成品被纳入加税范围,可能增加其成本压力,对此,公司将积极与终端客户沟通协商处理。另外,公司已经在马来西亚规划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不断完善全球化布局,将进一步减少此次关税带来的影响。
天奈科技:目前公司海外销售占比不高,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0.91%,直接出口美国业务营收占比0.12%。同时,公司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项目是公司推进海外供应链本土化的战略布局,以满足海外头部客户的增量需求,关于关税政策,公司一直都在积极筹划相关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动态,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亨通光电:公司营收中出口美国的占比极低,公司产品在美国销售占比低于0.1%。
先锋精科:公司目前以国内业务为主,海外业务占比较小。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业务无实质性影响。
锐明技术:公司业务在全球各主要市场均有落地,亚太、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业务近年来快速增长,美国单一市场营收占比逐年降低,今年一季度已降至不足15%。由于公司产品技术含量高,客户切换难度大,议价能力较强,绝大部分美国客户已做好承担新增关税成本的准备,因此新关税政策不会对公司收入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奥比中光:根据公司已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公司直接境外收入占比不到15%,其中直接出口美国的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极低,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现有业务和供应链等影响极小。公司会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积极应对,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保障经营稳健。
民爆光电:2024年度公司直接和间接出口至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7.3%,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的经营影响很小。
洁美科技:公司没有出口到美国的产品。
国瓷材料:2023年全年、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在美业务收入占公司总营收分别为1.5%、1.41%,占比较小,公司海外收入主要来源于亚洲、欧洲市场。公司核心产品蜂窝陶瓷、精密陶瓷、MLCC原材料等均以国产替代为主要方向,本次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较小。
移远通信:2024年度公司直接出口销往美国的产品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很小,当前的关税政策对公司经营未造成重大影响。公司会持续关注相关政策变化,研究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公司造成的可能性影响并通过商务洽谈、海外生产等多种举措积极应对,保障经营稳健性。
德明利:公司出口美国业务占整体营收比重极低,“对等关税”不会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同时强调,将通过多元化布局和供应链优化降低潜在风险,未来将继续密切关注政策动向。
兴森科技:公司美国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受影响较小,目前公司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公司会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发展,并与客户持续沟通,稳步推进各项业务发展。
聚辰股份:公司对美出口占比不及整体营收的1%,本次关税调整对公司的直接影响较小,对下游行业以及供应链的影响尚待观察。
卓胜微:公司一贯坚持自主可控的战略路线,重视业务连续性等核心经营规划,并前瞻性地进行了芯卓工艺和制造资源平台的战略布局,自主把握核心供应链体系,基本实现了公司主要业务的资源转换。目前公司经营模式已从Fabless转向Fab-lite,目的旨在通过芯卓的基础技术和资源构建,坚定投入到新技术新资源的创新开拓。基于自主供应和技术能力的建设,相关关税政策对公司经营影响较小。与此同时,公司资源平台的抗风险能力正在逐步释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性凸显,同时具备更好的成本优势。随着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越发显现,公司已做好应对各项挑战的能力储备,并将持续深耕高效资源平台业务模式,充分发挥其长期可持续的资源性价值,把握并拓展出更多向其他应用领域和产品的机遇。二级市场股价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对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表现保持关注。
另外,华勤技术于4月6日在官方公众号发文称,公司3+ N+ 3的业务布局,服务全球各大科技公司,业务结构韧性十足。
首先,美国市场销售占比有限。公司坚持全球化的多元产品布局,海外业务占比在 50% 左右,但其中直接销往美国的产品收入占比约10%,总体来看,本轮关税调整对公司的直接影响有限且可控。同时,从业务环节和流程来看,与客户的贸易方式,关税是由客户报关和承担。公司也在密切和客户保持沟通,关注对终端市场销售的影响。
其次,客户结构多元化。公司和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粘度, 客户队列覆盖三星、联想、小米、亚马逊等全球头部品牌,广泛分布在智能终端、AIoT、笔记本电脑、数据业务、汽车电子等领域,集中度相对分散,单一市场波动对整体业务冲击较小。
在战略应对方面,华勤技术通过全球化布局对冲风险,包括制造 “China+VMI” 战略落地。为应对客户多元化需求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公司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全球化制造布局,形成了国内核心基地和海外VMI基地的双供应体系。国内制造以东莞和南昌为主,海外在VMI(越南,墨西哥,印度)建立了全球化的制造布局。2024年在越南和印度已经实现了产品量产交付,墨西哥已处于并购交割阶段,整体进展顺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数企业表示经营影响有限,但二级市场仍出现剧烈波动。4月7日,电子板块整体下跌15.2%,反映市场对产业链长期影响的担忧。业内普遍认为,此次事件将加速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来源:集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