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特朗普的知名政治盟友、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正在校园发表关于“美国正在回归伟大”演讲时,脖子中弹身亡。
美国真是越来越不像个大国了。
9月10日,特朗普的知名政治盟友、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正在校园发表关于“美国正在回归伟大”演讲时,脖子中弹身亡。
要知道,此人可十分的不简单。
不仅在全网拥有2000多万粉丝,其在当地年轻红脖子中的影响力甚至大过了副总统万斯,被誉为共和党未来的政治新星。
讽刺的是,此人是美国人拥有持枪权观点的捍卫者,而枪杀他的凶手却是一个反法西斯人士。
更荒诞的是,该凶手竟来自一个共和党家庭......
特朗普与查理·柯克
9月10日,监控镜头捕捉到一个穿灰色衣物的年轻身影进入犹他山谷大学校园。
他背着黑色背包,步伐沉稳,正是22岁的泰勒·罗宾逊。
没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背包里藏着一把刻有“跨性别权利”和“反法西斯”口号的栓动步枪,弹匣里的子弹还刻着“让仇恨沉默”。
中午时分,柯克的演讲渐入高潮。
柯克
然而,就当他准备回答观众提出的枪支相关问题时,子弹却被言语更先一步抵达了。
现场视频显示,柯克捂住颈部,鲜血从指缝涌出,未立即倒下,人群瞬间四散奔逃。
几个小时后,特朗普宣布他的死讯,全国降半旗至14日。
FBI在树林中找到被毛巾包裹的步枪,枪膛内有1枚用过的弹壳,弹匣还剩3发子弹,弹道专家证实,这一枪精准致命,凶手绝非业余。
这就是美国,一个看人不爽就用子弹回应的国家。
讽刺的是,就是这片枪击案如此频发的地方,柯克生前在采访中却曾轻描淡写道,自由总要付出代价,偶尔的枪击是我们必须承受的。
柯克曾发文称,“不能让这些枪击案受害者的情绪左右”
只是他没料到,自己会成为这个“代价”。
子弹撕裂的不仅是他的颈部,更是美国枪支辩论的虚伪逻辑。
比刺杀更震撼的,是凶手泰勒·罗宾逊的身份。
他来自犹他州一个典型的共和党家庭,父亲是有27年经验的执法人员,母亲社交媒体满是幸福白人中产的日常。
这个家庭的餐桌本该充满保守派论调,却成了罗宾逊痛斥柯克“散播仇恨”的战场。
泰勒·罗宾逊
罗宾逊曾是天之骄子,也曾拿过国家奖学金。
然而不知何时,他从犹他州立大学辍学后沉迷上了政治。
尽管社交媒体无极端言论,却将柯克视为了眼中钉。
他并非在校生,却通过校园地图提前踩点,案发当天混入人群,爬上建筑屋顶完成狙击,随后跳至树林逃离,奔袭300公里至圣乔治市。
报道
最终被家人认出,也只因服饰与监控完全匹配。
这对美国舆论来讲,影响是巨大的。
过去,人们眼中的枪击恶魔往往都是黑人形象、流浪汉,再不济也是生活过的不如意的“仇恨者”。
如果凶手这类人,相信特朗普不会放过这几个把帽子扣在民主党头上。
可问题是,他是共和党家庭的人,还是美国人眼中最“正统”的青年。
泰勒·罗宾逊
可见,美国的撕裂进一步升级了,现在没有所谓“红蓝”之争,所有人的充满了戾气和火药味。
更讽刺的是,就是如此一位从某种程度上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斗士”,却沦为了共和党“政治表演”的工具。
副总统万斯亲自抬棺,用空军2号将遗体送回亚利桑那州,葬礼拟邀特朗普。
这个无公职的31岁政客,获国家级哀悼待遇,全国降半旗的规格远超同期洛杉矶枪击案中死去的无名平民。
万斯护送灵柩
特朗普团队将柯克塑造成“MAGA青年殉道者”,遗孀被安排在2026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含泪控诉”。
更荒诞的是,9·11纪念仪式上,特朗普故意右脸下垂、昏睡30分钟,暗示因柯克之死“身心崩溃”。
接受采访时,他公然施压司法,必须死刑,中国处理大案更快。
这种表演并非首次。
2024年7月,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竞选集会遇袭,右耳中弹。
报道
特勤局因屋顶安保疏漏、无线电失灵等问题遭重批,6名特工被停职。
如今,他将柯克之死归咎于激进左翼疯子,马斯克紧随其后称左派是谋杀党,煽动对立的意图昭然若揭。
棺木未寒,选票已热,死亡成了最值钱的政治筹码。
当然了,尽管这在咱们看来,实在匪夷所思,可翻开美国历史书上的记载,政治暴力的幽灵从未散去。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达拉斯敞篷车中遇刺,那颗被称为“奇迹子弹”的弹头,违背物理规律穿透两人身体,18名关键证人离奇死亡。
肯尼迪遇刺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旅馆遭狙击,凶手用雷明顿步枪完成致命一击,引发100多个城市骚乱,间接催生《1968年控枪法》。
如今的暴力更趋疯狂。
2024年以来,政治动机枪击案频率上升,特朗普两次遇袭、哈里斯竞选办公室遭枪击。
2025年4月宾州州长官邸纵火、6月明尼苏达议员遇袭身亡。
从肯尼迪到柯克,子弹轨迹勾勒出的历史轮回里,枪支自由与政治极化如同双生毒药,让暴力成为无解循环。
信源:央视新闻 2025年9月13日关于“柯克案枪手遭父亲“举报”后落网 犹他州州长披露拘捕细节”的报道
信源截图
当柯克的棺木被抬上空军2号时,洛杉矶枪击案的遇难者家属还在警局等待尸检报告。
2025年的美国,每天40人死于枪下的数字仍在刷新,政客们却忙着用鲜血浇灌选票。
罗宾逊的步枪刻着“让仇恨沉默”,却让仇恨以更狰狞的面目爆发,特朗普高喊“终结暴力”,却用最激进的言论煽动对立。
从肯尼迪遇刺案的到柯克颈部的致命一击,从《1968年控枪法》到如今的枪支暴力失控,美国始终在哀悼、谴责、再枪击的怪圈中打转。
当拥枪辩护者死于枪下,当共和党家庭的孩子射杀保守派偶像,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已病入膏肓。
或许,这就是大势所趋,证明这个国家的国力已不足以支撑他,再维持这样的体量走下去了。
未来格局的话语权,终究还是要落在东方......
来源:九初浅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