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朗工程师Mina Mehregan向某期刊投稿,经历了漫长的审稿过程后,却发现自己的论文已被该期刊的一名印度审稿人Devarajan署名发表在另一本刊物上。
科研之路布满荆棘,好不容易到了投稿环节,眼看成功近在咫尺。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最大的挑战竟然是期刊审稿人?!
从窃取稿件到误传论文,种种事件层出不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令人咋舌的故事吧!
伊朗工程师Mina Mehregan向某期刊投稿,经历了漫长的审稿过程后,却发现自己的论文已被该期刊的一名印度审稿人Devarajan署名发表在另一本刊物上。
她花费五个月时间维权,终于撤回了那篇论文。然而,她又发现另一位与Devarajan同校的研究者也抄袭了她的工作,不得不重新开始维权之旅。
巴基斯坦化学家Muhammad Kashif在ResearchGate上发现一篇与其未发表的综述文章大量重复的论文。
这篇论文发表于RSC Advances,作者为Sujit Kumar,正是Kashif之前投稿给Bon View Publishing期刊时的审稿人之一。
Sujit Kumar辩称因文件名相似而混淆了自己的论文,这一理由显然站不住脚。调查人员很快揭穿了他的谎言。
2021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张某某等人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传了一篇几乎完全复制王剑锋2020年投稿至某学术会议论文的作品。数据、图片和公式均被直接抄袭。
后续调查显示,高某及其他合著者不具备完成该研究的能力。因此,学校认定此行为为“严重学术不端”,并对张某某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此案至今仍为学术圈悬案,推测与顶级学术会议审稿人及论文工厂有关。
物理学家Paul Ginsparg于1991年创建了arXiv,这是一个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论文预印本的网站。通过上传时间戳,可以明确研究优先权并证明原创性。但并非所有期刊都允许这样做,特别是那些实行双盲评审的期刊或会议。
例如,《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不接受已作为预印本共享的文章;《Nature》通常允许在投稿前上传至arXiv,但需告知编辑。
欧盟透明评审计划:要求审稿人在评审过程中公开身份,增强评审透明度和公正性。澳大利亚审稿人信用积分制:记录审稿人的行为,并将其纳入学术信用档案,影响其未来参与评审的机会。中国科研诚信积分制:如海南省实施的“科信分”,根据积分等级进行分级监管,剽窃等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指南:强调保密原则,禁止利用评审权谋取私利。结语: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AI检测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将能更有效地追踪稿件流转路径,识别审稿人的不当行为。
维护学术评审的公正性和诚信,共建友好科研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