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块表,两种脾气。60年代像穿西装打领结的工程师,70年代像戴墨镜开跑车的摇滚青年。把两只格拉苏蒂原创摆在一起,隔着半世纪也能闻到火药味——不是谁更好,而是谁更“德味”。
一块表,两种脾气。60年代像穿西装打领结的工程师,70年代像戴墨镜开跑车的摇滚青年。把两只格拉苏蒂原创摆在一起,隔着半世纪也能闻到火药味——不是谁更好,而是谁更“德味”。
德味这东西,说玄也玄,说白也白。60年代的Sixties系列,圆壳、微拱表盘、极简刻度,像东德人排队买面包,规规矩矩里藏着一点闷骚。机芯薄得像纸,却能把高频振动的声音压成一句低声咕哝:别吵,我在改变世界。那时候的德味,是“我可以不声张,但我必须精确”。
转眼70年代,石英飓风刮过,瑞士人都慌了,德国人却趁机把表壳捏成一台小电视。Seventies系列的TV壳,方圆不分,像熬夜画图纸的设计师终于摔了尺子:规矩?先吃饱再说。大日历、飞返计时、70小时动储,功能堆得满满当当,却一点不啰嗦,反而有种“我就是要让你知道,机械也能比石英更疯”的倔强。德味在这里变成了“我偏要这样,而且我还做得更好”。
有趣的是,60年代的优雅靠复刻续命,70年代的叛逆却活成了潮流。2025年那只限量“X”熊猫盘,明明纪念的是70年代系列十周年,却把黑白撞色玩出了街头感。老灵魂穿新鞋,走得比年轻人还快。反观60年代,2011年的陀飞轮、2023年的三针,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踩碎那点复古滤镜。
说到底,60年代是“我知道我是谁”,70年代是“我偏要试试我还能是谁”。一个把传统熬成老汤,一个把危机当辣椒面。德味不是黑森林蛋糕的统一配方,而是那股子“我不服”的轴劲——60年代轴在精度,70年代轴在态度。
所以,非要选谁更德味?不如看今天想戴哪一面出门。想装稳重,Sixties帮你把低调写在手腕;想撒点野,Seventies直接替你按喇叭。反正德国人自己也没打算和解,他们只是在两条时间线上,同时把“轴”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来源:礁石边拍打的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