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吃了西贝,发了一条微博:“好久没吃西贝了,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国家规定”不如”顾客认定“。
今天,餐饮圈的最大热点,当属西贝要起诉罗永浩。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
罗永浩吃了西贝,发了一条微博:“好久没吃西贝了,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西贝老板贾国龙立刻回应:召开小型记者会,拿出国家文件,强调西贝 “100%没有预制菜”,并放话要起诉罗永浩。
贾总话音刚落,老罗的微博,连发了不下十多条,声称也“下不了台”,要硬刚到底。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战争,瞬间点燃舆论场。
01. 国家规定的“预制菜”,不是消费者心里的“预制菜”
在餐饮行业,预制菜有明确的官方定义:
按照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文件,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经过预加工(如清洗、切配、调味、烹饪等)后,采用真空包装、冷藏冷冻等方式保存的成品或半成品。
换句话说,只要不是袋装、冷链配送、集中加工的“标准预制”,就不算。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
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的理解完全不同。
在顾客眼里,所谓“预制”,就是“不现炒”、“不新鲜”、“不是师傅当场做的”。
哪怕是门店自己中央厨房送来的半成品、提前调味的牛肉、流水线切好的蔬菜,也都会被归类为“预制”。
所以,当西贝用“国家规定”来证明自己清白时,恰恰忽略了一个最要命的问题:
消费者不关心你符不符合规定,他们只在意吃到嘴里的感受。
02. 赢了法条,可能会输了民心
假设官司真的开打。
在法律层面,西贝未必会输。
因为严格意义上,西贝确实没有“法规意义上的预制菜”。
但在舆论层面,可能会有更可怕的结果:
消费者看到的是“43 元的炒鸡蛋”,吃到的是“不够新鲜的口感”,感受到的是“花现炒的钱,感觉像复热的菜”。西贝就算赢下了判决书,就怕挡不住顾客用脚投票。
这种逻辑就像当年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危机公关:
——内部坚称“我们没违规”,结果外部一片“你做得不对”。
就如同一句”这是我们的规定“,成为普罗大众吐槽的痛点。
赢了法条,就怕输了民心,如同当年吃不起的馒头。
在商业世界里,这往往比输掉官司更可怕。
03. 预制菜,是消费者最大的“槽点”
为什么预制菜会成为全民热议?
因为它击中了三个关键痛点:
信任感:餐厅没有提前告知,顾客觉得自己被“蒙”了。性价比:吃预制,价格却比现炒还贵。体验感:去餐厅的意义,就是“锅气”和“现场感”。没有了这一层,吃饭变成了“复热外卖”。顾客并不是完全反对预制。
快餐店、外卖、超市的便当,只要标清楚,大家大多能接受。
但在高客单价的正餐里,“预制”就像戳在顾客心里的刺。
西贝等诸多正餐品牌的问题正在于此:
它的定价,让顾客天然带着“现做”的预期;
结果体验不符,就成了“被欺骗”的感觉。
04. 透明,才是最好的公关
在这个争议里,或许,西贝还有另一条更好的路可走:
透明。
开放厨房,如同前些日子汪小菲在厨房直播,反而圈粉无数。清晰标注哪些菜是现炒、哪些是半成品加工。去想顾客普及为什么要用中央厨房、提前处理——安全、效率、稳定,邀请消费者去参观。告诉消费者,哪些菜是“纯手工现做”,哪些是“标准化”,哪些是“预加工”,价格区间区别对待。或许才是化解危机的真正办法。
拿“国家规定”去堵消费者的嘴,只会让人觉得:
你站在法条那边,而不是顾客这边。
在餐饮行业,规则不由法院决定,而是由顾客的舌头决定。
05. 罗永浩只是导火索,问题在于行业
预制菜争议不会因为西贝赢了官司就消失。
它是整个餐饮行业必须面对的结构性问题:
人力成本越来越高,预制化是趋势;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对“真实感”的需求更强烈;法规滞后,消费者和行业的认知差距巨大。这注定是一场长期的博弈。
而西贝,只是第一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企业。
换句话说,这或许是整个“餐饮行业”与“顾客信任”之间的博弈。
06. 写在最后
在这个故事里,罗永浩的那条微博,只是点燃了火药桶。
真正的炸药,是顾客心里那句:
“我花现炒的钱,凭什么吃预制的菜?”
西贝可以用“国家规定”赢下诉讼,
但赢不回顾客的信任。
因为在商业世界,唯一的判官,不是法律,也不是企业自己,
而是每一个掏钱买单的消费者。
以西贝为代表的餐饮企业,硬刚的不是老罗,是以老罗为代表的广大顾客。
赢了罗永浩,输了消费者,才是西贝最大的危机。
来源:小诺言的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