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公总爱讲他年轻时的故事。二十岁那年,他告别家乡穿上军装,三年军旅生涯刚过,便随部队奔赴前线。作战间隙的一天,他和战友老鲁到河边打水,平静的江面突然被刺耳的炮弹呼啸声划破——敌人的炮弹正朝着他们的方向坠落。外公一把拽住老鲁往回奔,慌乱中却瞥见菜地里站着个六七岁
收听王宇主播温情朗读
金沙江水在暮色中泛着碎金般的光泽,我搀着外公驻足江畔,滚滚浪花裹挟着历史的记忆,冲击着岸边的青石,也冲击着血脉深处那杆永不生锈的“钢枪”。
外公总爱讲他年轻时的故事。二十岁那年,他告别家乡穿上军装,三年军旅生涯刚过,便随部队奔赴前线。作战间隙的一天,他和战友老鲁到河边打水,平静的江面突然被刺耳的炮弹呼啸声划破——敌人的炮弹正朝着他们的方向坠落。外公一把拽住老鲁往回奔,慌乱中却瞥见菜地里站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小小的身影在炮火声里吓得一动不动。几乎是本能反应,外公冲过去将男孩护在身后,紧接着便是震耳的爆炸声,弹片擦过他的头顶,留下一道永远无法褪去的伤疤。战后,外公因救人负伤荣立三等战功,也被评定为三等乙级伤残。
每次听到外公给我讲述他的军旅故事,“长大了也要当兵”的念头,像小草般在心里扎了根。2021年盛夏,当我把武警警官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递到外公面前时,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拉着我直奔书房,打开那个封存多年的密码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他的军功章、荣誉证书,纸页早已泛黄,却被保存得没有一丝褶皱。外公小心用他粗糙的手掌拍了拍我的肩膀,语气里满是骄傲:“好小伙,咱家的钢枪到你这,可不能生锈啊!”
军校四年,这句话成了我咬牙坚持的底气。还记得第一次跑五公里武装越野,沉重的装备压得我喘不过气,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可只要想起外公在炮火中奔跑的身影,想起他摩挲着胸前党员徽章说“党员就该是块钢板”时的坚定,我就逼着自己加快脚步。从懵懂的新生到学员队骨干,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戴上党员徽章宣誓,从在技能比赛中频频失利到后来捧回奖状,每一点进步的背后,都是“不让钢枪生锈”的信念在支撑。
今年6月,我终于走出警官学院的校门,来到武警云南总队,成了一名排长。站在秀山脚下,我忽然想起去年和外公去金沙江边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场景,那天我搀着他走在络绎不绝的人群里,就像这些年他用精神“搀扶”着我走过军校的严苛岁月。纪念馆的浮雕上,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栩栩如生;展柜里,褪色的军装、泛黄的战地日记、布满弹孔的作战图,每一件文物都浸着炮火与硝烟的味道。它们就像眼前的江水,历经岁月冲刷却从未褪色,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记忆里静静流淌,诉说着永不磨灭的信仰。
“嘀——嘀——”急促的哨声突然响起,我立刻绷紧神经,朝着营区飞奔而去。风在耳畔呼啸,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外公,您放心,咱家的“钢枪”,到我这儿,一定擦得更亮!
主播:王宇
作者:武警云南总队 张鲁秋、邓文成、黄旭整理:郑祥权
《朗吧》征稿启事
在文字中品悟文化,在品悟中照见自己。“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朗吧》栏目现向网友征稿。体裁以散文、诗歌、小说为主。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推荐(注明作者出处)。内容可关乎人生哲理、家国情怀、军旅感悟、爱情亲情,只要适合朗读,能打动人、感染人、启发人、激励人、塑造人即可。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附3张以上照片。
主 办: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
监 制:姚洪华
主 编:王 文、赵冰晶
编 辑:谢举成
邮 箱:wjxinmeiti@163.com
来源:人民武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