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审计助力“双碳”目标落实的路径探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19:58 1

摘要:当前,我国“双碳”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双碳”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缺乏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数据质量不佳,获取难度较大,传统审计数据源已无法满足对碳排放与碳汇进行精准监测与核查的需求。相关专业领域审计力量缺乏,现有技术方法难以应

当前,我国“双碳”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双碳”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缺乏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数据质量不佳,获取难度较大,传统审计数据源已无法满足对碳排放与碳汇进行精准监测与核查的需求。相关专业领域审计力量缺乏,现有技术方法难以应对多学科、跨领域的复杂审计任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对“双碳”目标落实情况的有效监督,亟须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操作展开深入探索。

聚焦审什么,探索碳源碳汇测算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关于碳源和碳汇的测算已形成多套标准体系,但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各方观点争论较多。目前,我国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仅针对电力、钢铁、水泥等化石燃料燃烧的重点行业,制定了相对明晰的核算方法,而对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废弃物处理产生的碳排放,缺乏明确的测算方法。此外,一些人为因素以及特殊碳源,在实际统计中容易被忽视。在碳汇测算方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存,且由于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等的碳汇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差异巨大,导致其碳汇计量方法也大相径庭。目前国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的碳源碳汇测算标准,开展“双碳”审计在确定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时面临重重困难。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和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高校、专业机构合作,结合本地资源实际情况,深入剖析各类碳源碳汇的测算方法,从审计视角出发,探索主要碳源碳汇实现可计量、可评估、可应用的路径。具体而言,可通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及评估;开展区域主要自然资源要素碳汇能力的测算和评估;开展风光绿电减排降碳效果评估,进而形成对某一试点区域碳储量和净碳汇量的测算标准,有效解决“双碳”审计对象不明晰的问题。

聚焦怎么审,编写“双碳”审计指南

开展“双碳”审计,需从政策落实、降碳减污相关工作推进、生态碳汇工作开展、绿色低碳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等方面,明确审计重点内容和方法措施。通过横向解构“源汇双控”、纵向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挖掘典型问题、撰写审计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双碳”审计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编写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双碳”审计指南。

横向解构“源汇双控”。在碳源方面,重点分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等指标的趋势变化情况,关注“两高”(高能耗、高排放)及落后产能项目管控情况,以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情况。通过对企业或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碳排放来源的系统核查,检查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揭示高能耗企业少报能源消费量等问题。在碳汇方面,以湿地、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为核心,依托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碳储量与固碳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对湿地种植养殖、违规占林以及违规海水养殖等进行检查,揭示湿地围垦、森林砍伐、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对碳汇功能的破坏风险。在风光绿电减排降碳效果方面,重点比对风光绿电项目与生态保护红线是否存在冲突,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上违规建设光伏项目、风电项目及建后闲置未及时并网导致发电量损失等问题进行检查,揭示典型问题。

纵向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为系统揭示“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审计工作应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链条开展穿透式核查,确保顶层设计能够在基层得到有效执行。在政治维度上,重点关注国家“双碳”战略部署执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相关情况;在政策维度上,着重审查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是否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强化责任落实与考核机制审计;在项目维度上,聚焦项目实施进度与减排实效,检查项目审批是否合规,关注项目是否按照序时进度实施,评估项目是否发挥预期的减排效益;在资金维度上,重点关注专项资金投入保障与使用绩效,检查地方政府有无通过虚报资料多获得上级新能源补贴资金、补贴资金使用是否及时、合规,防止资金闲置浪费。

聚焦怎么用,深化“双碳”审计成果

“双碳”审计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制度完善和成果运用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此推动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探索机制创新。探索建立跨部门、多区域的“双碳”审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纪巡审”联动监督,强化对“双碳”领域突出问题的追责问责力度。推动建立资环领域检察公益诉讼与审计监督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并引入碳汇补偿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赔偿方式,有效提升环境执法效能,推动生态价值市场化补偿。

强化整改落实。建立“审计—整改—跟踪”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审计结果反馈,倒逼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推动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将相关审计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其责任意识。

推动经济价值转化。基于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建议地方政府对本地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进行修复,并积极推动其纳入“CCER方法学”(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纳入后可以通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机制的碳汇平台进行交易。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其湿地面积占江苏省的65%左右,但审计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湿地撂荒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建议通过开展系统性研究,计算每单位面积的湿地修复形成的碳汇量,争取将湿地修复碳汇纳入“CCER方法学”。这一举措不但能够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更能将碳汇项目的减碳贡献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