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
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只想简单了解过程的,可以直接听简化后的视频版本。
视频汇总在作者的视频合集:广东省古城史系列
阳江古城的历史来龙去脉
先秦至秦汉南北朝
先秦时期,属百越部落居住之地。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端午龙舟竞渡:阳江各村至今保留端午逆水赛龙舟传统,龙舟造型保留古越"鼍龙"特征(鼍即鳄鱼,古越人眼中是龙的分支)。龙津路、龙舟路等地名延续"龙城"记忆
公元前214年,随着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阳江地区被纳入南海郡的管辖之下。
秦末汉初,赵佗在此建立了南越国,使得阳江成为了南越的一部分。
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消灭了南越,并在此设立了高凉县,县治在现在的阳东区大八镇古城村一带,隶属于合浦郡。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东吴在东汉灭亡后控制岭南,把原来的合浦郡(大致在广西广东交界)拆出一块,设立了高凉郡。这个新郡的郡治和下属的安宁县县治,都设在今天的阳江城区。高凉郡下设两个县:安宁县:阳江主城区及周边;思平县:今恩平一带。
公元238年(三国吴赤乌元年),孙权在位时,又在今天阳春一带设了莫阳县,归高兴郡管(高兴郡大致在茂名、阳春交界)。这是阳春地区最早的县级建制。
西晋时期,东吴设置的海宁县(今阳西、电白沿海)被改名为海安县。
到了南齐(479–502年),海安县被划入东官郡(东官郡主要管今天的深圳、东莞一带)。
南梁时期,梁武帝为了加强对粤西的控制,将原来的高凉郡升级为高州。高州的“总部”仍然设在阳江城区,同时做了两件事:
把安宁县改名高凉县,作为高凉郡的“首府县”
把海安县升级为齐安郡(今阳江、恩平交界);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重阳风筝节:起源于南朝军队用风筝传递军情(如"百足风筝"形似蜈蚣,实为传递暗号的加密工具),宋代演变为官民同乐,今存世界十绝"灵芝风筝"。
隋唐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南陈后,原本的齐安郡改为齐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齐安县为阳江县,名字取自当地母亲河漠阳江。
唐代州府治所(621–907年)
唐朝初期,废除了高凉郡并设立了高州总管府,府治设在阳江城,使其成为岭南东部的一个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改为恩州,州治迁移到西平(即现在的阳江白沙)。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州治又被迁回了阳江城。并增加2000千驻军。
宋元至明清:城池功能延续与行政调整
宋代南恩州(1048–1279年)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由于河北贝州改名为恩州,广东的恩州便加上了“南”字以示区别,成为南恩州。此时的阳江城规模进一步扩大。
元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南恩州改称为南恩路总管府,阳江城作为府治所在地。后来,南恩路总管府又被降格为散州,但阳江城仍然是重要的行政中心之一。
当时的阳江城池还是土城墙(北宋1097年筑成),防御能力差。元朝大德年间(约1297-1307年),元朝官府想了个“土办法”——在城墙外围种了一圈带刺的竹子(当地叫簕竹)。这些竹子又密又硬,尖刺扎人,直接形成天然屏障,比光秃秃的土墙难攻多了。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废除了南恩州,阳江县转隶于肇庆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倭寇海盗在东南沿海猖狂。阳江作为粤西海防前线,原来的土城墙根本扛不住炮轰。于是在增设阳江守御千户所,将宋朝的土城升级成砖石堡垒。城墙高约6.6米(二丈),厚度近5米(一丈五尺),绕城一圈约2973米(八百九十二丈)。开了四个城门:东门承宣,西门威肃,南门宁海,北门镇安。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十八子刀具祭:家家户户春节供奉刀剪,既因阳江自清代就是"刀剪之都",更深层是对抗倭名将俞大猷(明代曾在阳江练兵)锻造军刀传统的延续。
到了隆庆年间(1570年),倭寇直接攻陷附近的电白,阳江知县王仲赶紧把城墙又加高1.6米(五尺)。
同治年间的“直隶州实验”:维稳与争议(1866-1870年)
咸丰五年(1855年)爆发的广东“土客大械斗”从恩平蔓延到八九个县,持续十余年,清廷急需强化地方管控。阳江因滨临大海、商贾繁盛,且隋代就设过州治,被选为粤西军政中心。
升格直隶州:1866年,两广总督瑞麟奏请设阳江直隶州,统辖阳江、阳春、恩平、开平四县,获朝廷批准。此举核心是驻军控场,用阳江的地理和经济优势辐射周边。
开平乡绅嫌阳江太远(距肇庆府城近400里),阳春、恩平考生抱怨“祖祠和考场都在肇庆,搬不动”,三县联合闹着要回归肇庆。加上1870年土客械斗已平息,清廷顺水推舟,将阳江降为直隶厅(只管阳江本地),三县退回肇庆。
1904年清廷裁撤旧军队(绿营),改练新军,但阳江新军没练成,土匪却猖獗。
1906年被迫将阳江直隶厅再升为直隶州,但只辖阳春、恩平两县。
近现代:城池消亡与城市化转型
1929年开始,因城池的防御作用减弱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阳江古城开始有序拆毁,将拆除的砖石用于修筑河堤、铺设马路(如南恩路、河堤路等),并建造骑楼街区。
1958年,阳江、阳春合并为两阳县。但仅3年后(1961年)又恢复两县建制。
1988年,阳江、阳春脱离江门市,合并成立阳江市(地级)。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