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需求、政策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建筑当下产生了大量的改造需求。据笔者估测,医院建筑年均装修改造面积占医院建筑总面积5%-10%左右,按当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约12亿m²推算,每年既有医疗卫生机构建筑的装修改造量约0.6-1.2亿m²。为了
广告
在需求、政策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建筑当下产生了大量的改造需求。据笔者估测,医院建筑年均装修改造面积占医院建筑总面积5%-10%左右,按当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约12亿m²推算,每年既有医疗卫生机构建筑的装修改造量约0.6-1.2亿m²。为了更好地推进医院建筑改造,使其更契合医院高质量发展及人民群众提升就医体验的需求,本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医院建筑改造需要具备的创新思维。
一、需求导向思维
医院建筑改造,首先有明确改造的需求,为啥要改造,改造哪些地方,以及怎么改造。在当前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新形势下,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调整方向,医院首先要明确新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在新发展规划引领下,有计划的按照发展内在需求组织开展医院建筑改造,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支撑体系。
1.医院内在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是建筑改造的核心驱动力
这一需求体系呈现出促进发展性、政策合规性、运营高效性与未来适应性的多重特征。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学科建设提升上,学科发展规划对建筑空间提出了专业化改造需求。MDT 等创新诊疗模式推动学科整合,特色专科与个性化诊疗则促进临床专科细分,这均要求建筑空间布局做出相应调整。
为了更好的契合医院学科发展的需求,医院建筑往往需要采用模块化设计策略,将门诊、住院、医技等空间划分为可独立使用、移动和重组的功能单元,形成灵活可变的诊疗空间体系,既能满足当前学科布局需求,又为未来学科调整预留弹性空间。
2.智慧化转型正在重塑医院的空间逻辑
例如,有的医院基于创新信息技术实施“全院一张床”的智慧管理模式,需要建筑空间与之深度适配,通过设立一站式入院服务中心,将住院预约、检查预约、麻醉会诊等功能集中布置,配合专有云平台实现患者流与资源流的高效调度。这种智慧化诊疗模式变革推动建筑改造的启示在于,医院未来需构建 “物理空间 + 数字空间”的双重架构,在门诊区域设置集中式服务枢纽,住院部采用标准化床位模块,同时预留充足的弱电井和管线通道,满足物联网设备、5G 网络和智能终端的部署需求,为远程诊疗、AI 辅助诊断等新兴模式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3.医疗安全与生产安全是建筑改造的底线要求
在疫情之后对医院内感染控制更加重视的背景下,部分既有建筑需要改造为满足医院内感染控制相关新规范的要求。有的洁净区应选择相对独立的区域,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域之间设置卫生通过空间或缓冲间。这些要求应贯穿于改造全过程,特别是在急诊科、感染科等重点区域,需实现洁污流线的物理隔离,设置双门密闭联锁传递窗等专用设施,将交叉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此外,一些老旧医疗建筑需要通过改造满足医疗安全与生产安全新规范要求,尤其是要满足消防安全相关规范的要求。有些医院规划要提升医院的等级,需将等级评审标准作为医院优化改造的刚性约束,为改造提供了明确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是硬件达标要求,更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空间保障基础,必须在改造设计中优先落实。
4.满足科研教学功能的融入要求
医院建筑改造要考虑建立临床与教学的空间联系。改造设计可采用 “嵌入式” 策略,在住院部设置示教病房,在门诊区域开辟小型教学研讨空间,或在医技科室附近规划实验室与研究区域。这种布局既保证了教学活动的便利性,又避免对正常医疗秩序造成干扰,形成医疗与教学相互促进的空间生态。
5.打造患者体验良好的就医环境
患者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升级,推动医院建筑改造向人文关怀转型,这种转型体现在空间设计对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交需求的全面回应。诊疗服务的高质量体验始于高效的流程设计,建筑改造应以此为重点,重构门诊空间序列,设置清晰的分区标识系统,采用智能便捷的服务模式,减少患者无效移动,让就医流程更顺畅直观。
护理与生活需求的满足,依赖于精细化的空间设计。患者对病房私密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多人病室的病床间需设置间隔设施,同时应配备私密性良好的医患沟通场所、患者会客室等。改造可采用可调节隔断系统,既能在必要时保障隐私,又能维持病房的开放感;卫生间设计需严格遵循标准,采用防滑地面、平移门,坐式大便器旁设置助立拉手和呼叫装置,体现对患者的细致关怀。新生儿室需满足一床一患要求,配备暖箱、辐射式抢救台等专用设备,营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
休息与康复空间的营造需引入环境疗愈理念。改造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在病房、走廊及公共区域增加绿化景观,设置安静的休憩角落。康复区域采用开放明亮的布局,配备适合患者活动的无障碍设施,鼓励患者开展康复训练。等候区设置多媒体信息终端,提供健康知识、治疗流程等内容,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陪护与社交需求的满足,要求建筑改造打破传统医疗空间的封闭性。住院部设计中,应预留适当的陪护人员休息区,配备折叠床、储物柜等设施,条件允许时可设置家庭式病房,方便家属陪伴过夜。公共活动空间规划需考虑不同人群的社交需求,设置茶室、患者会客室、阅览室、儿童游戏区等场所,组织患者互助小组活动,促进医患及患者间的交流互动。这类社交空间能打破医院的沉闷氛围,增强患者的归属感与康复信心。
安全与人文关怀需渗透到建筑细节中,设置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及轮椅、推车等辅助设备,卫生间需包含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改造设计应贯彻无障碍理念,不仅满足坡道、电梯等基本通行要求,更要兼顾视障患者的触觉引导系统、听障患者的视觉提示系统等细节。标识系统需清晰易懂,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在关键位置重复提示,助力患者顺利导航。同时,通过艺术装饰、色彩搭配、灯光调节等手段,营造温馨友好的就医氛围,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
二、投资运营绩效思维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尤其是深化医保支付改革)、医疗服务大市场化竞争加剧、智慧医疗快速渗透的新形势下,医院建筑改造绝对不可以像过去那样拍脑袋决策,需要有严谨的 “投资运营绩效思维”,要充分分析改造项目的投资成本效益(直接效益+ 间接效益)与运营综合绩效(效率 + 成本 + 满意度等),要算清 “投入账”,兼顾 “显性收益” 与 “隐性价值”,让改造项目的投入真正转化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1.优化投资成本效益
投资成本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可量化的“营收增长”与“成本节约”,是改造后短期内可通过财务数据体现的收益,是投资决策的核心依据。间接经济效益是易被忽视但影响长期运营的 “隐性价值”。
间接经济效益虽不直接体现为当期营收,但能降低运营风险、提升医院品牌力,对长期绩效至关重要,需纳入综合评估。此外要关注,风险规避价值,如避免因改造不足导致的合规罚款、医疗事故损失;品牌增值价值,如通过改善环境与服务,提升患者留存率与口碑传播等;资源整合价值,如通过改造实现 “多学科协同”,拓展高附加值业务。
2.提升运营综合绩效
运营综合绩效是改造后医院日常运转的 “效果仪表盘”,聚焦 “产出端”,要实现 “效率、成本、体验” 三维共赢。核心是通过改造优化运营流程,同时实现 “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患者满意” 的平衡,避免 “顾此失彼”,如为提升效率牺牲患者体验,或为改善环境大幅增加成本等情况。
第一方面,医院建筑改造要充分考虑流程优化,减少无效消耗,以提升医院运营效率。运营效率的本质是 “让医疗资源(人力、设备、空间)发挥最大价值”,改造需聚焦 “动线冗余、等待时间长、资源闲置” 三大痛点,通过改造优化流程,提升患者动线效率、医护工作效率、设备利用效率。
第二方面,医院建筑改造要充分考虑降低运营成本。运营成本控制需跳出 “只砍预算” 的误区,通过改造从 “源头” 降低能耗、维护、人力等长期支出。控制能耗成本是改造的重点优化领域,如采用 “被动节能 + 主动节能” 结合,改造建筑围护结构减少热量损失,安装智能能耗监控系统,自动关闭闲置区域空调照明等。要考虑控制维护成本,改造时优先选择低维护材料和设备,减少设备故障与空间损耗带来的重复支出,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替代部分人工劳动,减少人力成本。
第三方面,改造需从 “患者视角” 优化空间设计,提升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医院品牌的核心资产,要以空间环境优化体验,保护患者隐私和尊严,传递人文医疗关怀。
3.让绩效思维贯穿改造全流程
医院建筑改造要努力实现投资成本效益与运营综合绩效的统一,建立 “事前评估 -事中管控-事后复盘” 的闭环管理机制。
事前建立“绩效导向” 的改造评估体系,如组建跨部门团队,由院领导 + 财务 + 运营 + 临床医护 + 患者代表等组成评估小组,避免单一部门决策偏差,使用量化评估模型优化项目方案等。
事中采用 “弹性化” 改造模式,模块化设计,控制成本与风险,如分阶段实施,优先改造 “高绩效、低风险” 的项目,再推进 “重投入、长周期” 的项目,避免一次性大额投入导致资金压力,降低改造过程对医院运营的影响。
事后建立 “数据驱动” 的绩效追踪机制,设定 KPI 仪表盘,每月监测 “投资回收进度、运营效率指标、患者满意度” 等数据,与改造前基准值对比,分析偏差原因并动态优化,确保投入不浪费。
新形势下,医院建筑改造的 “投资运营绩效思维”,本质是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医院高效运营、患者体验提升、成本合理控制的三重目标”。它要求改造从 “被动满足需求” 转向 “主动创造价值”,不仅要让建筑 “好用、合规”,更要让改造成为医院降本增效、拓展业务、塑造品牌的 “战略工具”,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本篇阐述的需求导向思维与投资运营绩效思维外,医院建筑改造还需兼顾前瞻性思维与多维平衡思维。下一篇将围绕这两大思维展开深入探讨。
作
者
简
介
进入作者专栏
黄远湖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医疗、医院信息化建设、总务后勤管理和新医院筹建工作二十多年,筹建及指导规划医院建设项目近十个,床位超过一万张,总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近年来致力于医院智能化发展和运营管理研究,发表文章近百篇,主编多部专著、标准。
广告
加入医建同行社群
请备注姓名+行业
筑医台9-11月精彩活动速览
01 9.12-14 浙江·杭州
02 9.12-13 山西·太原
03 9.19-21 重庆
04 11.1-2 广东
05 11.7-9 内蒙古·呼和浩特
06 11月 广州
……
加入医建同行社群
请备注姓名+行业
筑医台融媒体 · 传播矩阵
来源:筑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