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9年的上海,黄浦江边刚刚兴起的洋场还带着泥土气息,21岁的王韬踏进墨海书馆那一刻,中国近代思想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编辑|避寒
一个苏州乡下的落魄秀才,如何成为中国近代报业之父?
从墨海书馆的译经助手,到香港《循环日报》的主笔,他用70年人生见证了中国从闭关锁国到洋务维新的历史巨变。
1849年的上海,黄浦江边刚刚兴起的洋场还带着泥土气息,21岁的王韬踏进墨海书馆那一刻,中国近代思想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父亲刚刚病故,家有娇妻幼女,这个屡试不第的苏州秀才别无选择。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开出的薪水,比他在家乡教书高出数倍。
王韬住进墨海书馆的宿舍,室内挂着一副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窗对孟光"。
墨海书馆的工作彻底改变了王韬的世界观。
他亲眼目睹西方现代印刷术的神奇,参与了《圣经》"代表译本"的翻译工作。1847年6月开始,以麦都思、米怜为首的五人代表小组,每周一至周五每天开会研讨四小时。
新约1850年翻译完毕,旧约1853年完成。这部《圣经》代表译本被英国圣经公会采纳为海外标准本,短短六年间印行十一版,王韬功不可没。
更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1854年。
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进入墨海书馆协助译书,与王韬朝夕相处,他是当时最大胆新颖的思想家。
1858年发布的《资政新篇》提出办报纸、兴银行、修铁路、设邮局等改革举措,比洋务运动还要超前。
王韬后来的许多改良思路,很少能超出《资政新篇》的范围。
1861年2月,他在艾约瑟陪同下来到天京,与洪仁玕秘密会面,这次会面改变了王韬的政治立场。1862年2月,他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钧,被清廷发现后遭到通缉。
1862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王韬匆忙逃出上海。清廷的通缉令已经下达,这个"通敌"的秀才从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流亡生涯。
香港是他唯一的选择,抵港第三天,广东老友屈昂就找上门来。这个80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借钱给王韬买鞋袜,还带他到粤式茶楼饮茶。
屈昂是什么人?他是"中国掌握石印技术第一人",1832年在澳门向马礼逊学习近代印刷术。
屈昂的古道热肠让王韬迅速融入香港社会,理雅各邀请他协助将十三经译成英文。这项工作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翻译,王韬成为向西方系统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第一人。
1867年冬天,王韬开始了欧洲之行,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主动走向西方。他游历英国、法国、瑞士等国,亲身体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明。
在巴黎,王韬会见了法国汉学巨擘儒莲,这次会面被载入中西文化交流史册。儒莲对这位来自东方的学者赞不绝口,两人就中西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欧洲之行彻底开阔了王韬的眼界,他亲眼看到了西方的议会制度、新闻自由、工业文明,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筹备创办中文报纸的计划。
王韬在香港的交往圈子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在上海,他主要与文人雅士往来,在香港,商人、武将、技工都进入了他的朋友圈。
南北行巨擘招雨田、肇兴公司驻伦敦经理刘绍宗、招商局香港分局商董陈树棠,还有三大香山买办唐廷枢、郑观应、徐润,都与王韬有密切交往。
这些人给王韬提供的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是对工商业发展的第一手观察。王韬后来提出的各种改良思路,很多都来源于与这些实业家的深入交流。
1883年,王韬把1000两银子存在徐润那里生息。这种理财方式在当时很常见,现金不存银行,而是存放在信用卓著的商人那里,这说明王韬对粤商徐润信任有加。
香港的粤商、粤将经常给王韬提供"佽助",出任《循环日报》主笔后,薪金、花红以及各种"灰色收入"让王韬彻底摆脱了上海前期的窘迫。
王韬在香港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他既保持了深厚的国学根底,又具备了世界眼光。这种中西融合的知识结构,为他后来创办《循环日报》奠定了基础。
1874年2月4日,香港德辅道中一家简陋的印刷作坊里,中国第一张政论报纸《循环日报》问世。
创办人王韬在开张布告中写下一段话:"本局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我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馆可比。"
这是向西人宣战的檄文,《循环日报》是中国人完全自主创办的第一份政论报纸。
王韬担任主笔整整10年,发表政论800余篇。他给这份报纸确定了"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之不足"的三重功能。
什么叫"通上下"?就是沟通官民,让朝廷了解民情,让百姓知晓国事。
什么叫"通内外"?就是介绍西方文明,打破国人"拘守于一隅而不屑驰观乎域外"的闭塞状态。什么叫"辅教化"?就是启发民智,推动社会进步。
1875年,王韬发表了震撼朝野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这组文章的发表时间意义重大,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早23年。
王韬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主张?他认为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实业以自强,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民共治"。
《富强要策》一文更是石破天惊。
王韬指出,中国的危机不仅在于军事技术落后,更在于制度落后,他提出要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让民众参与政治。
这些观点在1875年提出,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在黑暗多于光明、保守多于革新的时期,知洋务、讲变通的人物还是凤毛麟角。
《循环日报》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凡有华人驻足处"都设有该报代销点,发行量一度居国内之首,林语堂把王韬比作"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林语堂
王韬在报纸上的言论经常"撄众怒",他后来回忆办报情形时说:"年来我亦持清议,眷言家国怀殷忧,论事往往撄众怒,世人欲杀狂奴囚。"
顽固守旧之士如芒刺在背。《循环日报》鞭辟现实之深,让那些既得利益者坐立不安。王韬把办报的宗旨从盈利赚钱拓展到开通民智,把报纸的功能从提供新闻消息拓展到议事论政。
这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一大革命。《循环日报》执中国报纸草创时期之牛耳,它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个思想启蒙的平台。
王韬通过办报实现了从个人思考到社会传播的跨越。他把西方的新闻理念与中国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式的政论报纸模式。
《论台湾实为中国重镇》《论欧洲近事》等文章都是切中时弊、反映民情民心的力作,王韬用自己的笔杆子为民族振兴鼓与呼。
1884年春天,56岁的王韬结束了22年的香港流亡生涯,回到上海。1886年秋,王韬出任格致书院山长,立即着手改良教育方法,推行西式教学理念。
他的教育改革注重实用性。
传统的科举教育只重文章辞藻,王韬强调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在格致书院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其次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王韬主张既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文明的长处。
他经常对学生说:"道中有器,器中有道。"格致书院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骨干力量。
1890年,王韬被聘为《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晚年的王韬更加关注民权思想的传播,认为中国的改革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他提出的"君民共治"理念,为后来的立宪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1896年6月,王韬从上海北区搬到城西草堂。1897年5月24日,这位见证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思想家在这里安然辞世,享年70岁。
王韬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觉醒和奋斗的缩影。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创了中国人自办报纸的先河,《循环日报》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
王韬融合中西"民本""民权"思想,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他是近代新式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开启者,也是具有"世界"意识的国家观念的启迪者。
今天回望王韬的人生道路,依然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自信?如何在借鉴外来文明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王韬用他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既要有世界眼光,也要有本土情怀。
参考资料:
人民网《晚清维新变法先驱王韬著作整理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8年12月3日
中国作家网《新发现清末文学家王韬日记手稿》,2022年9月29日
人民网《王韬:眷言家国怀殷忧》,2018年11月9日
来源:丁丁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