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威:铁犁为笔写梦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09:18 1

摘要:乡亲们说 杨洪桥村村民王永宝:专业的事,还要交给专业的人。汪威是新农人的标杆,也是新时代农民的榜样。10年来,他专注农业,不仅自己有收获,而且不忘初心,带着乡亲们共同发展,他的农业情怀无比厚重。

在汪威带领下,当地农业机械化率达95%。

乡亲们说 杨洪桥村村民王永宝:专业的事,还要交给专业的人。汪威是新农人的标杆,也是新时代农民的榜样。10年来,他专注农业,不仅自己有收获,而且不忘初心,带着乡亲们共同发展,他的农业情怀无比厚重。

人物档案

今年33岁的汪威,是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国企工作两年后,选择回乡创业,现任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秉承“科技兴农、产业富农、品牌强农、绿色循环”的理念,探索出草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牧业新路径和“草—畜—稻”全产业链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带领灵武市梧桐树乡及周边近3000户农民种植饲草,带动农户创收5000多万元。

创业故事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古老的农谚,是汪威每年忙碌的开始。当这个时节悄然而至,他便开启了新一年的耕耘。

2009年,汪威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成为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家人满心期待,盼着他能凭借知识的力量,摆脱世代务农的命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大学毕业的汪威,在国企仅工作两年后,便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返回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

汪威对农业的热爱,源于他的成长经历。20世纪90年代,汪威家的四五十亩水稻和5亩左右的玉米,全靠人力除草、收割,耗时费力。1997年,他父亲购入村里第一台收割机,这一举动在当时堪称创举。

“我记得,父亲将收割机开到地里,四五十亩的水稻,根本不用人拿镰刀,只见收割机开下去,一档一档地‘吃’着稻秆,‘吃饱’后,再‘吐’出来。那时候觉得,这个‘铁家伙’真厉害。” 汪威说。

四五十亩的水稻,用传统收割法需要半个月,如今,一天颗粒归仓。“可以说,我们是当地第一批享受到农业机械化便利的家庭。”汪威说。

汪威的父亲不仅有魄力,还吃苦耐劳。除了收割自家农作物,每年都会前往陕西、内蒙古等地收割小麦,为家庭创收。2007年,他家中又添置了拖拉机、旋耕机和犁地机。

汪威在学校刻苦学习的同时,假期也积极操持农活,将学业与农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十六七岁的他,每到暑假便会跟随父亲到甘肃、陕西等地收割水稻、收购饲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或许是农业的种子早已种进心里,或许是习惯了农村广阔天地的质朴生活。2014年,汪威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国企辞职。他敏锐地察觉到,农业现代化是发展农业的必然趋势。

当时,宁夏养殖业发展迅猛,优质饲草料供不应求。汪威萌生成立公司、自己种植苜蓿草的想法。说干就干,他聚焦饲草产业的专业化、机械化种植,确定以土地流转经营、牧草种植、玉米青贮订单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主的经营发展思路。

可是,创业之路从不平坦。尽管饲草销售有一些渠道,但是汪威第一年还是遭遇当头一棒。收干草时遇上下雨天,3000亩的牧草不仅叶片脱落,还陆续出现发霉问题,损失近半。

痛定思痛,汪威意识到传统种植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他转变经营思路,前往其他牧草种植地区的企业学习,发现裹包青贮饲草不仅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消化率高,关键还能缩短晾晒时间,解决雨天发霉的难题。

于是,他果断筹资500万元购买相关设备,生产了1万吨裹包青贮饲草。这一改进,让晾晒期从过去的6天至7天缩短为18个小时至24个小时,生产损失率也由原来的20%降到3%。

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但汪威并未满足。为种出品质更优、利润更大的饲草,他与宁夏大学农学院开展合作,探索出“小黑麦+玉米青贮”一年两熟复种模式。

这种模式,每亩可产优质小黑麦干草600公斤、优质玉米青贮饲料3.6吨,比传统一茬种植增产近40%,每亩增收800元。

2019年,随着灵武市养殖基地的建立,汪威的饲草生意越做越大,他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发展订单种植,免费给种植户发放种子、化肥,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制定收购保护价,让村民在节省人工的同时还能获得稳定收入。

从事饲草种植,运输是关键。为此,汪威又带动杨洪桥村3组近半数家庭发展饲草运输,并用自己的公司做担保,分两年为村民购买了30台饲草运输车辆。

起初,村民对汪威并不看好,然而跟着他干了一年饲草运输后,大家彻底改变了看法。“汪威靠得住。”村民王永宝第一年为汪威拉运饲草料就赚了10多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大家心服口服。

如今,汪威拥有150台(套)农业机械设备。每年3月到11月,这些农用机械穿梭在灵武、同心、盐池等地的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助力。

除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汪威还拥有一家存栏3000头肉牛的养殖场。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计划打通种养结合产业链,从卖活体牛转型到卖牛肉,进一步拓展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

10年辛勤耕耘,汪威收获满满。他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宁夏青年五四奖章、银川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继续在农业领域开拓创新的激励。

汪威,这位以铁犁为笔的新农人,正以大地为纸,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壮丽篇章,也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点睛之句

干一行,爱一行。虽说农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但只要掌握规律,不断学习和创新,紧跟农业发展步伐,坚持下来,总会有收获。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