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孕穗抽穗 “生死时速”:错过这些要点,丰收梦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04:47 2

摘要:小麦的孕穗到抽穗期是决定其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合理的田间管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本文我们来聊聊如何高效管理这一关键期,确保小麦的健康成长,稳定高产。

小麦的孕穗到抽穗期是决定其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合理的田间管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本文我们来聊聊如何高效管理这一关键期,确保小麦的健康成长,稳定高产。

水分管理的第一步是保证土壤水分充足。在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必须及时灌水,确保每亩浇灌30到40方水。到了抽穗期,虽然也需要保持湿润,但切记要避免积水,特别是在潮湿的土地上。

比如,如果是稻茬田地,最好开沟深度达到30cm,确保每次降雨过后,水能迅速排出。这样,避免积水对作物的影响。

此外,灌溉方式也很重要。像滴灌或喷灌都比较适合这个阶段,既能节水,又能减少大水漫灌带来的土壤板结问题。在黏土地块上,更要注意防止涝灾,及时调整灌溉方式。

施肥这事儿,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生长状态的小麦,追肥方式也要调整。

如果是弱苗田,追肥量要适当增加,每亩施尿素5-8kg,加上磷酸一铵3-5kg,可以有效提升成穗率。而对于壮苗田,可以选择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和1%的尿素,这样能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帮助植株更好地积累养分。

如果田块缺硼(叶片出现卷曲或发黄现象),就要使用0.1%的硼砂溶液进行喷施。其他地方则不需要。

赤霉病一直是小麦的“头号敌人”,必须提前预防。在抽穗5%-10%时,就要开始喷药。最常见的药物是40%氰烯·戊唑醇悬浮剂,每亩用40ml。如果天气连续阴雨,记得间隔5天再补喷一次。

另外,为了防止抗药性出现,建议不再使用像多菌灵这类的苯并咪唑类药剂,改用丙硫菌唑或氟唑菌酰羟胺等更有效的替代品。

至于其他病虫害,蚜虫和吸浆虫的危害不容忽视。百株超过500头时,喷施5%高氯·吡虫啉乳油50ml/亩,还能兼防红蜘蛛。白粉病和锈病也不容小觑,病叶率达到10%时,要及时喷施戊唑醇或氟环唑。

倒伏一直是小麦高产的重要障碍,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在拔节期时,可以喷施5%调环酸钙悬浮剂,每亩20ml,能有效缩短茎秆基部的节间,减少倒伏的风险。

除此之外,农艺措施也至关重要。可以使用北斗导航精确播种,控制行距25cm,这样不仅能优化种植密度,还能避免行距过小导致的倒伏风险。一般来说,亩基本苗为半冬性品种12-15万,弱春性品种可适当增至18-20万。

面对极端天气,及时应对至关重要。

例如,遇到倒春寒的天气,可以在低温来临前48小时灌水20方/亩,或者喷施0.01%的芸苔素内酯10ml和0.3%的磷酸二氢钾200g/亩,这样能有效提高小麦的抗寒能力。

如果是干热风天气,灌浆期时,喷施FA旱地龙可以帮助减少水分蒸腾,提升千粒重2-3g。

确保水分和养分的供给,需要精准监测田间的状况。

使用土壤墒情仪定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如果低于60%,要立即启动应急灌溉。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水分不足影响小麦生长。

倒伏出现时,及时处理也很重要。针对根倒麦田,可以喷施“三剂一肥”(包括杀虫剂、杀菌剂、芸苔素、磷酸二氢钾),避免人工扶直导致的伤害。茎倒麦田则要抢收,减少损失。

总结

通过对水肥管理、赤霉病防治、倒伏防控以及极端天气应对的优化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孕穗到抽穗期的小麦生长效果。建议大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操作,比如“疏苗修剪”,专注于水肥药物协同管理,帮助小麦在群体结构和个体发育之间达到平衡。经过这样的科学管理,预期增产10%-15%是完全可能的!

[作揖]你有什么小麦种植上的经验和建议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中国赞]

声明:本文中所涉及的内容是基于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而成的原创内容,现于今日头条平台进行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观看支持原创,烦请各位知悉,后续还会有更多精彩内容呈现,期待您的持续关注以及共同探讨!

来源:知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