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丨防空警报器的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6:41 1

摘要:人民防空警报的发展见证了人民防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变迁。中国的防空警报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前期,以铁炮、汽笛、铜钟、“红灯笼”和手摇警报器为主。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工作创立,进入新世纪后,防空警报器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人民防空警报的发展见证了人民防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变迁。中国的防空警报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前期,以铁炮、汽笛、铜钟、“红灯笼”和手摇警报器为主。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工作创立,进入新世纪后,防空警报器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抗战时期的防空警报器

1930年,中国首次在南京下关电厂主厂房顶部东南角安装防空警报器。《重庆市防空志》记载:1937年,重庆市最初的防空警报器是铁炮,发射空包弹。这类警报器不久便被弃用,其原因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资源浪费,三是传播范围不大。替代品很快敲定为电动音响器和工厂汽笛。

由于日军对昆明、重庆等城市的频繁轰炸,电动警报器不时遭遇断电,因此大型手摇警报器取而代之。1939年5月后,停用手摇警报器,改用“红灯笼”、铜钟、传声筒和旗帜等。

重庆的“红灯笼”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山城重庆有一首流传甚广的童谣《跑警报》:“飞机头,二两油,鹅公岭,挂红球。日本飞机丢炸弹,山城到处血长流。跑不完的警报,报不完的深仇。烟囱变成高射炮,膏药飞机磕响头。娃儿也要当兵去,大刀砍脱鬼子头。”

童谣中提到的“红球”,或者说“红灯笼”,就是当时的防空警报,是指防空人员在高处悬挂的警报球。它类似于古代烽火台发出的狼烟,为预防空袭,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防空部队在各制高点、交通要道和人口稠密处都搭起了木架,用悬挂大灯笼的方式发出空袭预警信号。

灯笼分为红色圆形和绿色椭圆形两种,直径均大于50厘米,由竹篾或藤条编制而成。其外面再包上一层透光材料,球体内可安装灯具供夜间使用,它就是人们避难的“信号弹”。

当时重庆规定:悬红色球1个,是远在宜昌的监视哨发现了日机,日机航向可能是重庆,市民应预先准备或疏散;悬红色球2个,是万县(今重庆万州区)监视哨发现了日机,日机航向是重庆,敌机大约1小时内将空袭,要求市民全部避入防空洞,警报解除前不许外出。当敌机返航后,解除警报响起,随后会挂出一个绿灯笼,表示警报已经解除,人们可以离开防空洞安心回家。

“双管齐下”的昆明

屡被轰炸的昆明和重庆一样,拉起警报时,在城里的高处挂灯笼。当年市中心五华山上的灯笼是不少老昆明人的记忆,不同的灯笼代表着日本飞机和昆明的不同距离。

云南省近代史和地方史专家谢本书在《望旌旗以千里——昆明抗战遗址遗迹全录(1931—1945)》中介绍:当时昆明五华山地势较高,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于是就有一根高杆。如果日军飞机轰炸,就会升起红灯笼 ,当升起3个红灯笼,就代表飞机很快来到,百姓赶快进行躲避。悬挂灯笼的同时,昆明也采取了敲击铜钟的方式发布防空警报。根据昆明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当时昆明的防空警报有3种:“铛”地敲一声,再连敲两声,如此连敲3分钟,为空袭警报钟声;“铛、铛、铛……”急击持续不停地敲2分钟,为紧急警报钟声;“铛——铛——铛——”单独一声一声地敲3分钟,为解除警报钟声。

毕业于西南联大的汪曾祺曾在《跑警报》一文中写道:“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〇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

如今的防空警报器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手动警报器、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等成为主打装备,主要用于鸣放测试、防空演习和纪念场合。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动警报器由于不能二次报警、效率低、声音覆盖半径较小、震动剧烈等原因,逐渐被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功率大、覆盖面积广的电声警报器替代。

按其能量转换的方式分:

(1)电动警报器:指通过电动机带动风轮(动轮)转动,将机械能转化成声能并发出音响警报信号的警报器。

(2)电声警报器:指把警报音频电压信号通过主机功放转化成音频电流信号,进而驱动扬声器发出音响警报信号的警报器。

(3)气动警报器:指以气源(储气罐、气泵)为动力,吹动汽笛发出音响警报信号的警报器。

(4)手摇警报器:指无需电源作为动力,通过人工顺时针摇动手柄,速度达到每分钟50~80转时,就能发出音响警报信号的警报器。

按其使用方式分:

(1)固定警报器:指安装在地面固定处供长期使用的警报器。

(2)机动警报器:指安装在车辆或以其他方式在运动中使用的警报器。

(3)升降警报器:平时隐蔽在地下,需要发放警报时升出地面报警的警报器。

来源:红古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