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那些贤能智慧的人,都是通过勤奋学习来成就自己的名声;如果不学习,就会湮没在时代中,无人知晓。
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不学即没代而无闻矣。
以上为唐朝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的论述,其大意如下:
自古以来,那些贤能智慧的人,都是通过勤奋学习来成就自己的名声;如果不学习,就会湮没在时代中,无人知晓。
虞世南的这段论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核心观点:
1.学习是立身之本:
虞世南提出“勤学”是贤者成名的唯一途径,将“学”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核心。这与儒家“学以成人”的思想一脉相承,也暗含对“天赋论”的否定。
2.不学的后果:
“不学即没代而无闻”强调不学习的终局是“湮没”,即失去社会存在感。这种警示在科举制度兴盛的唐代尤为尖锐,直指功名与学问的直接关联。
二、历史语境:
1.唐代科举与学风:
唐代科举制度(如进士科)以诗赋文章取士,学问成为阶层流动的核心工具。虞世南作为唐初重臣,此语既是对士子的劝学,也是对统治阶层“以学择才”政策的呼应。
2.虞世南的身份:
作为书法家(《笔髓论》为书论名作),他本人即是“勤学立名”的典范。其书法融通古今,正是“学”的实践成果。
三、深层逻辑:
1.学以载道,名以传世:
古人重“名”并非仅为虚荣,而是追求“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虞世南将“学”作为实现“三不朽”的基础,赋予学习以超越性的精神意义。
2.批判惰性与短视:
“不学即无闻”暗讽急功近利者,如唐代部分士族子弟依赖门荫入仕却不修学问,最终“泯然众人”。
四、现代启示:
1.知识社会的生存法则:
在信息爆炸时代,“不学即被淘汰”的规律更加残酷。持续学习能力成为个人竞争力的核心。
2.警惕“伪学习”陷阱:
区别于古人“勤学”多指经典研读,现代人需避免过度碎片化、功利化的浅层学习,而应追求系统性的深度学习。
五、例证延伸:
1.王羲之“临池学书”:
传说王羲之练字洗笔,染黑一池水,印证“勤乎学而立其名”。
2.白居易“口舌生疮”:
白居易读书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终成唐代诗坛巨擘,正是“勤学立名”的典型。
总之,虞世南此句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学习—成就—留名”的因果链,其思想内核超越时代。今日重读,既可反思古人“以学求不朽”的精神追求,亦能警示当代人: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不学”的代价已从“无闻”升级为“无法生存”。
本期共汇集《钟王书法》行书千字文五十六字
来源:钟王书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