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阵子“空心病”频频上热搜,因为这个问题来找我做咨询的家庭也越来越多。
0.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这阵子“空心病”频频上热搜,因为这个问题来找我做咨询的家庭也越来越多。
大家都发现:这个新型的心理危机正在席卷青少年群体,不再敢掉以轻心。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提到,人若是得了空心病,通常会有“四无”的现象——
无目标、无动力、无感受、无意义。
在青少年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
不想学习,没有兴趣爱好,每天只知道拿手机刷刷刷;没有动力,连起床、吃饭都要大人反复催促;
很少情绪波动,眼神空洞;
基本不出门,一回家就钻进房间、拉上窗帘、躺床;
经常把“没意思”、“我不行”,“人生有什么意义”挂在嘴边......
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了以上情况之一,请别急着责怪或催促ta好起来,因为ta此时也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
空心病的本质,是脑神经系统的一场宕机革命。
简单来说,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有两种运作模式。
一种是健康的:我想要爬树玩耍(自主目标)→分泌多巴胺(快乐)→强化探索欲一种是病态的:你应该刷题打卡(外部指令)→依赖肾上腺素(强迫自己去做)→触发倦怠机制
父母总是过度干涉和控制孩子,总是对孩子说“应该做什么”,而不顾孩子内心“想要做什么”,那么会慢慢触发孩子大脑的倦怠机制——
孩子会放弃思考自己的爱好,失去行动力。长期下去,还可能触发其它心理症结,诸如焦虑、抑郁、或躯体化现象。
要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今天,我想从“情感”和“行动”两个维度来直接分享一些方法。
全文约3000字,阅读约需10-15分钟,干货满满,建议先点赞转发。
1.
情感上,
请给孩子的心灵松松绑。
我在咨询中发现,孩子大部分心理症结都源自于功利性的养育方式——
高知识性养育 + 低情感性支持。
也即,父母过度强调智力、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养育关系中的情感支持。
就连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少父母跟我说的话都是:“那会不会耽误学习?”
那么要提高情感支持,父母可以做三件事。
(1)接纳“空心期”。
来访者小华是一个初中男生,他走进我的咨询室,垂着头跟我说:
“老师,我觉得自己像具行尸走肉。”
作为重点中学的年级前十名,父母曾经以他为荣,但每天机械式刷题补课的生活让他逐渐麻木,变得越来越没有启动性,还在周记里写满了“活着有什么意思”。
一开始,父母着急慌忙地跟我要方法建议,想要小华赶紧变回以前的样子。
随着咨询的展开,父母逐渐知道了:孩子被鞭策太久,走累了,需要休息了。
他们努力克制着想要鞭策孩子的心。
不再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懒这么丧?”
试着理解孩子:
“没关系,我知道你暂时没力气学习、跟爸妈聊天”
试着去允许孩子经历这样一段空白期——哪怕成绩下跌。
这种接纳至关重要。
网上许多聊“空心病”的博主都会略过这一步,可我始终认为:心灵的事,就是得要慢慢来。
当我们允许了孩子不改变,孩子自己才会有动力去改变。
(2)不要打断孩子的感受,多聆听孩子的喜好。
还记得我之前分享的,一颗心茁壮成长需要的3种养分吗?
——归属感、胜任感、自主感。
这三种能力,都源于父母对孩子“内在感受性”的呵护。
而很多鸡娃的父母则是背道而驰:
无视孩子的喜好,只顾灌输自己或外界对于成功的标准。
闺蜜幺幺在这一点上有很惨痛的教训。
以前儿子每当抱怨学习,她立马打断:
“累什么累啊,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学习的苦。”
以前儿子每当聊到一些课外兴趣,她立马否定:
“这些都是不务正业,你喜欢这些东西,将来能指望它们赚钱吗?”
后来孩子变乖了,但也变抑郁了。
后来她在我的建议下,练习着克制这些总想要打断和评判的念头。
在孩子愿意诉说时,默默地倾听;
在孩子愿意分享时,积极地回应。
像前段时间,学校举办了三月植树活动。
比起孩子在种一棵树时能结多少果实、能不能长得比别人的树高;
她更好奇孩子喜不喜欢种树、孩子在触摸枝干叶子时有什么感受,孩子在给小树浇灌水分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我鼓励所有的家长都去做这样的尝试。
当父母愿意放下头脑里的“应该”,孩子就有能力去找回心里的“想要”。
(3)欣赏孩子原有的闪光之处,并学会大声夸奖。
很多父母会说:
“我对孩子也是有情感支持的呀。”
但他们所认为的情感支持,是孩子做好作业后的一句认可 ,是孩子乖乖听话后的一句“真乖”。
孩子得到的夸奖,不是因为“我自身如何”,而是因为服从了父母。
慢慢地,ta感受到的,只会是“我本身是不好的,要经过父母的修剪才可以”。
这种修剪,就是对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剥削。
而我鼓励大家,多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孩子的闪光之处。
ta可能有些社恐,请告诉ta:
“你是一个享受和自己相处的孩子。”
ta可能容易拖延,请告诉ta:
“你是一个有自己做事节奏的孩子。”
这不是一种刻意的美化,而是一种对孩子内在召唤的点亮。
因为ta会深深地感受到——“原来光是做自己,就能被爱被接纳”。
这种强有力的心理效能,能帮孩子走出无目标、无动力、无感受、无意义的怪圈。
至于要大声夸奖,则是因为我们的脑神经元在接受正向暗示,重塑回路时,比起文字或非语言形式,言语会更加高效可感,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相处里。
2.
行动上,
请带领孩子多做无用之事。
回到开头的话题,家长要如何让孩子找回做事的动力呢?
父母要做的事很简单:
多带领孩子去做ta喜欢的、无用的小事。
喜欢,是为了激活孩子的内在动机;
小,是为了降低孩子的启动成本。
而“无用”,则是防止孩子再次陷入功利化的评判里。
我有位师姐,就是用这种方法陪着女儿苑苑渡过了抑郁期。
当时苑苑高考前休学在家,既提不起劲去做事,也没法闭眼睡觉休息,觉得活着很没意思。
后来师姐带苑苑去做了绘画治疗,咨询师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个哪件小事,现在回头看还是充满了乐趣?哪怕它没什么用,不能给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帮助。请帮我把它找出来,然后画在纸上吧。”
后来苑苑在纸上,画了一个小孩在溪边把石头堆成城堡的场景。
那是她三四岁时,在老家和外婆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咨询师鼓励我师姐,现在也可以多带着孩子去做这类无用的、但乐意做的小事。
于是,他们回老家堆了石头、在溪流里抓鱼、在山林里挖蘑菇。
去了公园,用放大镜观察蒲公英绒毛的降落伞结构、趴在草地上听蚂蚁列队行军的声音。
还去了很多画展、雕塑展——不用写观后感的那种。
在做这些事的过程里,苑苑一点点找回了丢失的乐趣。
也因为妈妈的无条件尊重和支持,她找回了做事情的动力和愿力。
你看,这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断在实现无用的小目标中建立奖赏型脑回路的。
发出愿望→主动行动→实现愿望→获得成就感。
这种“自主”实现目标的过程,跟被他人要求后去做的脑回路的区别就是——
我们大脑的伏隔核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
像“堆石头”这样的无用小事,孩子可以发出无数个类似愿望,然后去行动,实现它。
而每一次的起心动念,都会强化前额叶和伏隔核的连接,让孩子不断在行动中感受到愉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形成自己的内核。
而父母口中所谓有用的、有意义的、应该做的事,往往无法让孩子提起兴趣行动——
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渴望“我自己说了算”的主权感。
看到这里的你,不妨也试着问问孩子,或者观察孩子平时享受做什么的事,或是在做什么事情时尤其心无旁骛,全情投入。
可能是唱一首歌、是观察一朵云的形状、是聚精会神拼了一下午的积木,或是和小动物玩耍....
请试着找到它们吧。
它们像隐形的心理创可贴,能温柔覆盖孩子生活的细密裂痕。
人生那些重要的意义,有时就藏在看似无意义的快乐里。
3.
一点小补充——
当然,前面分享的这些方法也都非常适合大家来自救,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下面是我为大家列举的7个具体的练习,可以参考看看:
1、允许自己感到无意义,允许时间被浪费;
2、尝试身体扫描练习,用3分钟从脚趾到头顶依次感受身体部位;
3、试着用不同感官去专注1件事,比如周二专注食物味道/周四注意环境声音/周六观察光线变化;
4、多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5、记录「无用之事」的愉悦体会,每周至少一次,摸狗摸猫、看云看花都可以;
6、学会用“蝴蝶抱”拥抱自己,这个动作可以大脑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让人感到安全和信心;
7、挖掘“输出型”爱好,比如写作、乐器、摄影.....比起输入型爱好,输出型爱好更能借由外界反馈,点亮一个人的内心。
愿所有看到这里的人,都终将拥有一颗丰盈的心。
本篇资料参考:
1/蓝橡树《一个很危险的现象:孩子们聚在一起,却不再嬉戏玩耍了……》
2/《Neural Correlates of Existential Vacuum》(Kim et al., 2019, Cerebral Cortex)
3/《Dopaminergic Dysfunction in Amotivation Syndrome》(Treadway et al., 2012, JAMA Psychiatry)
4/《Mindfulness-Based Meaning Intervention Reshapes Default Mode Network》(Garrison et al., 2023, Biological Psychiatry)
来源:全科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