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闻览焦点:一场悲剧之后,本应是对生命的哀悼与反思,却因一则“聚会名单”的爆料演变成扑朔迷离的罗生门。网友称于朦胧坠楼前夜曾与经纪人、助理、编剧极极光、导演程青松、好友高泰宇等人聚餐,甚至有人以“发色相同”“穿着相似”为“证据”指认在场人员;而程青松则坚决否认,
程青松否认与于朦胧生前聚会并报警:从“于朦胧聚会风波”看网络时代的真相追逐战
闻览焦点:一场悲剧之后,本应是对生命的哀悼与反思,却因一则“聚会名单”的爆料演变成扑朔迷离的罗生门。网友称于朦胧坠楼前夜曾与经纪人、助理、编剧极极光、导演程青松、好友高泰宇等人聚餐,甚至有人以“发色相同”“穿着相似”为“证据”指认在场人员;而程青松则坚决否认,以不在场证明报警自清。这场围绕“聚会名单”的争议,恰恰暴露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致命软肋——用碎片拼凑真相,用想象填补事实。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在法律与事实面前,任何“疑似”“相似”都不构成有效证据。网友通过“发色相同”“穿着相似”进行视觉指认,本质上是一种“看图说话”式的推测,这种推测既可能源于对逝者的关心则乱,也可能沦为流量驱动的恶意揣测。在司法实践中,不在场证明的效力远高于模糊的目击描述,程青松选择报警处理,正是将争议纳入法律框架下辨明真伪的理性做法。
其次,这场风波折射出公众对娱乐圈生态的复杂情绪。一方面,人们对明星的私人聚会充满窥探欲,将圈内社交视为某种“隐秘的角落”;另一方面,当悲剧发生时,这种窥探欲极易转化为对“谁在场”“谁负责”的道德审判。然而,真正应被关注的,是逝者生前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工作压力或健康问题,而非过度聚焦于未经证实的社交细节。小区业主发声提到的“坠楼现场情况”远比“聚会名单”更值得被严肃关注。
更进一步看,此类谣言的传播链条背后,是部分自媒体与网友对“热点消费”的畸形依赖。从编造聚会名单到放大视觉巧合,从标签化炒作到煽情化追思,每一步都在消解事件的严肃性,加剧对逝者与无关者的伤害。平台方需强化对未经核实信息的标注与限流,媒体则应恪守“核实优先”原则,而非争抢发布“疑似”消息。
程青松的报警行为是一个清晰的信号:网络言论不能逾越法律边界,任何人对自身名誉权都有依法捍卫的权利。与此同时,公众亦需觉醒——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保持审慎与克制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尊重。唯有让理性回归、让法律发声,才能避免悲剧之后再生次生灾害。
来源:闻览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