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丨冯湣鑫:“乡村文化摆渡人”——黄树辉的光影坚守与传承故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16:14 1

摘要:在从化区2025年“奋进从化”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35组选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亲身经历或身边人身边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党的政策更接地气、让奋进力量更聚人心。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从化区“百千万

在从化区2025年“奋进从化”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35组选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亲身经历或身边人身边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党的政策更接地气、让奋进力量更聚人心。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从化区“百千万工程”典型人物故事,进而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

来自街口街道办的宣讲员

冯湣鑫向大家讲述了

用一生守护光影记忆的乡村文化摆渡人

——黄树辉的光影坚守与传承故事。

↓↓↓

在您的记忆深处,是否有一段与光影相关的温暖回忆?或许是夏夜村口银幕上跳动的画面,是搬着小板凳抢占观影位置的雀跃,又或是放映机“滋滋”运转的声响。这些藏在时光里的乡村观影场景,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与乡愁,更凝聚着乡村文化的温度。在从化赤草村,就有这样一位守护这份“光影记忆”的人——黄树辉,他用四十余载光阴,从追光的孩童成为传光的使者,以执着坚守化作乡村文化的 “摆渡人”,让光影的力量在乡土间代代延续,用文化的力量助理“百千万工程” 。

缘起

童年追光,埋下光影的种子

黄树辉是土生土长的赤草村人,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露天电影是最期待、最珍贵的乡村盛事。每逢村里或邻村有放映活动,他总会提前三四个小时“担凳仔,霸头位”,哪怕要翻山越岭、走几里山路,也不愿错过一场电影。银幕上跳动的光影、跌宕的剧情,在他心里种下了对“光影世界”的热爱,也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坚守

踏遍乡野,做必达的放映员

1975 年,中学毕业的黄树辉通过考试拿到电影放映资格证,成为从化地区第一批乡村电影放映员。入职第一天,他便被委以重任——担任赤草村乡村电影队队长,负责辖内 20多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任务。彼时,一辆自行车、一台 8.75 毫米放映机,就是他穿梭在乡村小道的老战友。

“必达和准时”是以黄树辉为代表的放映员们坚守的信念。为了让偏远村落的村民看上电影,他们常常翻山涉水、风雨无阻。黄树辉至今记得,最远的一次放映是去三百洞的“柠檬窿村”,该村距离公路 16 公里,当时全村尚未通电,仅有六户人家。他和搭档先骑着自行车把沉重的放映设备驮到公路边,再合力扛着机器步行进村。“哪怕只有十几位观众在等,再远的路也得走。”黄树辉的话语里满是坚定。

在胶片稀缺的年代,一卷电影胶片往往要连夜“跑片”,辗转六个村庄放映。即便如此,村民们看电影的热情从未减退,而黄树辉也因这份执着与负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电影辉”,成为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 “乡村明星”。

革新

逆流而上,做时代的追光者

改革开放后,电影行业市场化浪潮袭来,乡镇电影队纷纷解散,但黄树辉却选择逆流而上。1993 年,他自费成立从化首个个体流动放映队,还建起一座拥有120个座位的乡村电影院,将业务拓展至广州、惠州等地。

随着时代发展,村民对观影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黄树辉深知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他始终紧跟技术革新步伐,从8.75 毫米胶片机到氙灯放映机,再到考取数字放映员资格证,成为了从化首批掌握数字技术的放映员之一。“村民开始注重画面和音质,我必须跟上技术的脚步,让大家看到更好的电影。”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他荣获“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传承

建馆育人,做光影的记录人

2011 年,一次偶然的经历让黄树辉萌生了创建老电影博物馆的想法。当时,他受邀到花都维修老式电影放映机,现场不少年轻人围着老设备好奇地拍照、询问,这让他突然意识到: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东西或许又“时兴”了!。

想到自己手中积攒的大量设备、胶片和海报,还有多年的放映经验,他决定腾出自家120平方米的楼房,打造“赤草老电影博物馆”。如今,馆内收藏着40多台放映机、200多卷胶片和无数张电影海报,中国电影史的吉光片羽在此得以留存。黄树辉在这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访者,将四十余年的电影放映故事娓娓道来,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电影的露天电影背后的乡土情怀与文化记忆。

延续

全家接力,做乡村文化的摆渡人

黄树辉的坚守,也感染了全家人。如今,他儿子接过了数字放映机,女儿、女婿乃至外孙都主动加入到电影放映的行列中,组成了“电影之家”团队。这支特殊的家族队伍,还承包了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农村电影放映志愿服务队的公益任务,每年下乡放映电影超过2000场,让光影的温暖传遍更多乡村角落。

如今,乡村露天电影正迎来新的春天。2025年广东将在全省19428个行政村公益放映超过23万场电影。在互联网时代,乡村露天电影不仅为留守老人、儿童等群体提供了无需智能设备的文化体验,更成为政策传播的“柔性载体”—— 通过放映主旋律电影、科普纪录片等,助力反诈宣传、农业技术推广等信息触达偏远地区,有效消除地区间的文化鸿沟,成为丈量 “最后一公里” 文化普惠的重要标尺。

从幼时追着光影跑的孩童,到今天传递文化光芒的“乡村摆渡人”,黄树辉用一生的时光,在乡村与光影之间搭建起一座温暖的文化桥梁。而这份关于热爱、坚守与传承的光影故事,还在“电影之家”的接力中,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文字:凌高洁

编辑:莫静贤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来源:广州从化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