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天学习这四句话,不枉少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6:23 1

摘要:少年之学,在明世理、立根基;少年之悟,在察得失、省己身。相传范蠡临终所留四句箴言,如四颗明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今日读之,恰如饮醇醪,其味绵长,其理精深,足以照亮少年行途,不枉韶华春秋。

少年之学,在明世理、立根基;少年之悟,在察得失、省己身。相传范蠡临终所留四句箴言,如四颗明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今日读之,恰如饮醇醪,其味绵长,其理精深,足以照亮少年行途,不枉韶华春秋。

图片来自墨道诗萃

古语有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范蠡此句,直戳言语之弊。少年人血气方刚,每多慷慨直言,却不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杨修恃才放言,终致身首异处;祢衡裸衣骂曹,难逃刀下之祸。而“慎言”并非怯懦,是如曾子“三省吾身”般的审慎,是如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持重。

当少年学会“慎言”,便懂得在开口前斟酌分寸,于议论时把握尺度。这不是让言语变得贫瘠,而是让思想经由语言的淬炼,变得更具分量。如珍珠藏于蚌壳,经时光磨砺方显光华;言语经慎思而出,方有“一言可以兴邦”的力量。

图片来自墨道诗萃

少年人多有执念,或执于得失,或执于情爱,或执于虚名。然“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执念如手中沙,握得越紧,流失越快。范蠡助勾践复国后,弃官从商,三散家财,正是“放下”的智慧典范。

“放下”非是消极舍弃,而是如庄子“庖丁解牛”般顺应自然,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般超脱物外。少年若能参透“放下”,便不会为一时成败耿耿于怀,不会为虚幻功名汲汲营营。心无挂碍,方能在人生旅途上轻装前行,于山重水复处见柳暗花明。

图片来自墨道诗萃

少年得志易骄矜,如方仲永恃才傲物,终至“泯然众人”。而谦逊者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却“不迁怒不贰过”,终成孔门高徒;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范蠡官至卿相,富甲天下,却始终以谦逊处世,正因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谦逊不是自卑,是对万物的敬畏,是对知识的渴求。少年怀谦逊之心,便如空谷幽兰,不自夸其香,却能芬芳远播;如大海之水,不张扬其阔,却能容纳百川。这份品质,是人生向上的阶梯,是人格闪光的底色。

图片来自墨道诗萃

少年人多有欲望,对物质的渴求、对成就的向往本是动力,然过则为灾。《道德经》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秦二世贪权纵欲,落得身死国灭;和砷贪财无度,终致抄家灭族。而范蠡“三聚三散”,以知足之心处世,方得善终。

“知足”非是安于现状,而是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拥有时心怀感恩。少年能悟“知足”,便不会在物欲横流中迷失本心,不会在名利场中扭曲自我。如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即便身处逆境,也能从知足中汲取喜乐,活出生命的豁达与通透。

这四句箴言,是范蠡阅尽世事的智慧结晶,更是留给少年的人生指南。“朝闻道夕死可矣”,少年今日得闻此“道”,当以之为镜,照见言行;以之为灯,照亮前路。慎言、放下、谦逊、知足,四字四境,境境皆为人生修行的阶梯。循此而上,少年定能在岁月的淬炼中,成长为心智成熟、品格高尚的栋梁之材,不负韶华,不枉此程。

来源:零零柒国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