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戏还原真实,是演技突破还是伤口撒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6 22:31 1

摘要:近日,演员王星在综艺《无限超越班3》中演绎被绑架后与女友通话的片段引发舆论风暴,这场表演因与他真实经历的泰国绑架案高度重合而成为争议焦点。支持者将其视为艺术与勇气的结合,反对者则直指节目组以揭人伤疤的方式博取流量。(4月6日 锦观新闻)

□姚早晖(哈尔滨商业大学)

近日,演员王星在综艺《无限超越班3》中演绎被绑架后与女友通话的片段引发舆论风暴,这场表演因与他真实经历的泰国绑架案高度重合而成为争议焦点。支持者将其视为艺术与勇气的结合,反对者则直指节目组以揭人伤疤的方式博取流量。(4月6日 锦观新闻)

支持节目组的声音认为,艺术创作本就源于生活。王星在表演中展现的摩挲手腕发圈、反复呢喃特定台词等细节,确实令观众感受到真实的力量。有剧评人指出,这种将个人创伤转化为艺术养料的做法,在戏剧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并不罕见。反对者则质疑节目组存在刻意安排之嫌,在未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揭开他人伤疤,本质上与马戏团展示畸形秀无异。

这并非综艺节目首次触碰创伤议题。从明星在镜头前公开童年阴影,到素人讲述抗癌经历,制作方始终在真实与猎奇之间走钢丝。但王星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节目组不仅挖掘其隐私,更主动设计了创伤重现的环节。摩挲手腕发圈、反复呢喃特定台词等被观众盛赞的细节实则是当事人求生时的真实反应。将一个人的求生记忆切割成娱乐碎片,把真实伤痛复刻成节目模板,节目组无疑是在挑战公众的道德承受力。

艺术创作与消费苦难的界限在此变得模糊。戏剧史上不乏将创伤升华为经典的角色,但那些多是演员的主动选择。王星面对的则是节目组设定的命题,这种被动性使得表演更像伤口展示。有人赞赏王星的“直面勇气”,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制作方与参与者之间的权力落差。当决定权掌握在节目组手中,即便获得当事人配合,也难消利用隐私博眼球的嫌疑。

王星的“记住角色而非故事”诉求,恰是对这场争议的最佳注脚。它提醒我们任何艺术转化都应尊重个体意愿,而非将其简化为流量工具。现在很多短视频把别人的悲惨遭遇剪成片段四处传播,真实的痛苦在传播中慢慢变成了让人看热闹的东西。综艺节目把创伤经历编成表演,其实也在加速这种把苦难变成娱乐的过程。但完全否定艺术表达也不对,关键在于创伤再现是主动升华还是被动消费。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生态中,消费苦难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刻意设计的冲突剧情到精心策划的卖惨环节,制作方深谙如何撩拨观众神经。王星事件之所以引发热议,也是因其揭露了这个行业的阴暗面。如果我们默许了节目组的消费苦难,是否也是在纵容一种新型的文化暴力?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建立在尊重与克制的基石之上,而非他人未愈的伤口之中。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